1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英国马克思世界性的。
2巴黎公社 1871.3.18,巴黎工人起义。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世界统一于物质。
6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物质活动。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10实是求事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11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12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
13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1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5资本主义矛盾的具体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16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及认识论的基础和第一的观点。
17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认识论根本的认识法。
18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它的本质是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3价值和私有价值是商品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2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第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2,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1,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程度、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但是,在这一定范围、程度、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2,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近绝对性的过程。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绝对性。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仍需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八,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3)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进步。
(4)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5)遭遇的问题:①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缺乏控制。②在资本主义下,科学技术成为剥削人民的工具。
九,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价值规律:
(1)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3)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4)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消极后果:①阻碍技术进步;②导致收入两极分化;③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十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到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实践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坚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材料:历史唯物主义【爱因斯坦/科学悲观主义】(1)本质相同?(2)区别?(3)看待?
(1)本质上一样,表现形式相反,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至上论,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和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材料:人民群众【刘少奇/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1)共同点?(2)人民的根本利益。
(1)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材料:分析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2]梁启超/3]黑格尔(1)材料1的合理和局限(2)材料2,3的思想倾向(3)材料2,3共同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