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相关:因为自身是留学于日本学习社会学的,所以就从社会学的角度上剖析一二。
首先当今社会其实是一个知识体系膨大的社会,社会的角角落落充满了“意义”。比如路上的黄线白线各有意义,路面的材料暗含玄机,甚至一旁栽种了什么植物都富含科学技术。那么同样,对于人文社会领域的解释,知识也是愈发膨胀,没有领导性的知识体系的话,人也无法做出“准确”的行动,所以把视线拉回自身,从自己(自己的感觉)出发去了解世界变得更加能够被接受。
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自己和以前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的冲突。比如以日本为例,“不用说也能知道(言うまでもなく)”就是日本人在很多地方出现的特点,也是基于对话双方存在在同一个文化价值体系之下,对于大部分的事件有着基本共识的前提下的。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要么主动地去融入社会文化,要么就被社会的大多数给隔离。
同样的,各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价值表达或者价值诉求。当视线过多地聚焦于自身的时候必然会和大环境产生摩擦。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对象不一定是人,情报、资料等等都可以。关键是要找到最后去行动的合理性(对于自己的行动的不确定性的缩减)。
比如社会在倡导的多和人进行合作交流,但是身边的环境和自身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和他人的交流的话,单打独斗又何妨?再比如尊老爱幼的行为可能不是对于所有人都能接受(不喜欢小孩啦,不擅长应付长辈啦),但是自己又切实的是这个环境中的受益者和未来的受益者,那么为什么不去试着顺应大环境去尊老爱幼呢?
总之就是,作为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一员,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偏离大多数是一件并不稀奇的事情,重要的是你这么做的动机以及主体地去辨别事物对自己的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