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

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

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历史,是一个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改善、生活状况不断提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类才智不断增益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

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历史,是一个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改善、生活状况不断提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类才智不断增益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发明”它不过是为了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产物,从时间说是一个动态进程,从空间说有一定范围,从内容说,它是无所不包的状态。社会形态,是一定范围经济样态、环保样态、生活样态、文化样态、知识样态、意识样态、政治样态、国家样态的犬牙交错、水乳交融状态的总和。

1、社会形态三种分法

社会是人们各种关系的集合,简言之,是生活、生产、管理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为家庭、团体、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又包含了基本伦理、共同文化、传统习俗的具体内涵。

社会,现实地看,可以从内涵解构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历史地看,则需要抓住最本质的发展脉络,大致分出阶段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之中,经济无疑是基础。立足于经济,可有三个角度:经济的基本动力,就是生产方式;经济的表现状况,就是产业形态;经济的最高成果,就是文明程度。因此,自马克思而下,对于社会发展进程或说社会形态,最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物质生产方式划分法。马克思首创。他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提出一个看法:“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恩全集》第13卷)显然,马克思明确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四个阶段。同时,马克思在诸多著作对未来社会“共产主义”及其运动进行了阐说,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共产主义有过渡时期,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以后,苏联马克思主义继承者首先提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分为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最后把中国现时的社会主义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还有一个三分法: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人的全面发展。它可以对应五分法,社会主义可视为共产主义初始阶段,也可以视为资本主义的后起对手。

生态社会工作_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_社会生态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第二种,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法。美国社会学家格哈德•伦斯基(Gerhard E.Lenski)为代表。他吸取莫顿•弗里德(Morton Fried)等人的成果,结合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经济现状进行了分类:狩猎采集社会;低级农业社会;高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始于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他自诩后马克思主义者,1959年提出“工业社会”说,1973年发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阐论后工业社会思想,把人类社会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第三种,经济文明程度分类法。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Elman Service)为代表。他针对社会不平等和国家制度的改善,划分出四种类型:捕猎采集者的组合,通常人人平等;部落或种族形式,有地位权力高低差别及其形式;文明社会,有复杂的管理组织和制度;人性社会,社会机制包括信仰符合人类本身。他在《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中探讨前国家社会的演进,提出了游群、部落、酋邦、国家四阶段社会进化论,认为“世袭不平等的起源”在于个人权力形式的制度化。

撇开现阶段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人类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这个历史进程的划分,还是较为清晰适用的。在传承上再借助塞维斯的社会演进观来诠释,则更完备:社会文化演进的总体趋势,是以不规则和不连续为特点,并非从一种进步类型向更进步类型的直线发展。

2、现有人类社会划分法的局限性

社会是由人们各种经济、政治、环境、生活、文化等活动构成社会生活体系,是活生生的七彩生活。从社会学看,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关系组成的集合。这种关系,是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人对自然改造活动的总和。前者指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个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由生活环境形成的,组织是由管理需要形成的。后者指人与物的关系,即人为了自身需要而对自然物和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利用所形成的关系。所有这些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构成一个超乎所有个人的有机整体。社会,就是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任何单一线索很难解读社会本身及其现象的复杂性。

马克思主要是立足于经济关系来分析社会系统,用“劳动价值论”推出“剩余价值说”,认为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线,并推导出阶级矛盾导致阶级对立乃至阶级斗争。于是,以马克思主义眼界,人类社会就成为阶级斗争和最终消灭阶级的历史:生产力低下导致物质匮乏而成原始共产社会;剩余产品导致强者将弱者奴役为私有财产而成奴隶社会;强权构建宗法关系并将土地占有而成封建社会,资本成为生产力发展核心而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生产导致对私有制改造而成社会主义社会,进而消灭私有制而成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很快被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所证实。1870年9月2日,被围困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投降,第二帝国随之崩溃。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组成“国防政府”,“国民自卫军”9月5日被再次重组,巴黎市民三周时间组成194个营。普鲁士9月19日围攻巴黎,被围四个月后,国防政府于1871年1月谋求停火,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要求以凯旋仪式进入巴黎。2月草签了条约,同意赔款50亿法郎,割让土地;对内准备解除“法国国民自卫军”的武装。3月18日政府军行动失败,自卫军占领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撤到凡尔赛。巴黎市民一直希望巴黎实现自治,呼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于3月28日成立“巴黎公社”。政府军在普鲁士军支持下大举反攻,5月28日结束战斗,随后开始血腥镇压,两三万人被杀,七千人被流放,实施军事法律长达5年。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_社会生态_生态社会工作

巴黎公社纪念墙

72天的巴黎公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给予高度赞扬:“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法兰西内战》,《马恩全集》第17卷)。马克思不仅在“公社”存续期间与公社委员弗兰克尔•莱奥、路易斯•欧仁•瓦尔兰建立了通信联系,而且在“公社”失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巴黎公社”的失败,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奠定了实践基础:“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法兰西内战》,同上),因而提出“工人阶级专政”,再两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致魏德迈的信》,《马恩全集》第28卷)。

贝尔单纯立足于工业样态,伦斯基主要着眼经济成果,塞维斯增添了人本成果,这实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一观点,可以把人类社会进程描述为环境不断宜居的,以及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立足人类文明,这没有错,但有局限,它弱化甚至隐化了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东西——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经济结构,亦即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总和。若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来看,这一观点淡化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掩盖了资本之天然属性的社会化作用,即“剩余价值”所揭示的“剥削”秘密。

3、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如何划分,更具普适性

马克思及其主义,在社会关系总和中,侧重于经济交往即经济关系,实质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视角,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视为最重要,并最终归结为阶级对立。这一观点显然有局限,因为它不仅不能涵盖全世界所有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而且理论本身也存在遗憾,这种遗憾出于立论有内在悖论,这个悖论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资本和劳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相互依存更为基础,只要是商品生产就恒久而不可变易;相互对立则是相对的,即“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是可以也必然会调整,否则“剥削”就会中断,资本就不可能实现增殖,资本家无法做大。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无从谈起。可见,斗争绝对化乃至无条件化,很容易引发悖论。这也是苏联走向解体的理论原点——斯大林把它发展为一种暴力专制体制。

怎么解决这一悖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思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恩全集》第13卷)这三个阶段,就是:体现人的依赖性之自然经济社会,体现物的依赖性之商品经济社会,体现个人全面发展之产品经济社会。

把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未尝不可。这种终极理想,中国先贤称为“大同社会”。但是,在这以前有一个很长的阶段,马克思所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换言之,即商品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有一个很长的时期,这是现实的而且无需证伪。对于它的相对稳定的长期性、制度变革的艰巨性,马克思、恩格斯严重估计不足。

随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共产党宣言》,《马恩全集》第4卷)成为共识,资本社会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乃至必然性,日益彰显。于是,资本社会发展进程本身就被作为学说进行考察和研究。18世纪,资本社会理论家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走向兴盛,1867年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约瑟夫•普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第一个使用“资本家”一词来称呼资本所有人;1902年,德国经济学家维纳•宋巴特(Werner Sombart),第一个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来形容其生产制度。19世纪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批评思潮中的众多之一,当然也是独树一帜、旗帜鲜明宣称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学说,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斗争学说。今天来看,这一学说并非没有创新发展的空间和必需。

商品经济社会不仅长久,而且复杂,必须细分。这样一来,不妨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生态自然社会→自然产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包括:劳动商品经济阶段→技术商品经济阶段→知识商品经济阶段→人本商品经济阶段)→自由产品经济社会。这种划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形态,即不仅囊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还包括了经济形式与人的关系。如此,方能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表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更科学地剖析和总结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教训。

商品经济社会分为四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呢?⑴劳动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要体现为对物化资源的占有,生产是制造时代,流通是货物为主的时代,效率为王、“羊吃人”和“机器吃人”是这个时代的鲜明标识,消费是满足人的基本消费,解决温饱小康问题。⑵技术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要是对技术力量的占有,生产是专利为王的时代,生产体现为精加工和深加工,人力资本和消费者视为上帝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消费是人的多样性、个性化、享受型的消费。⑶知识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要是对知识力量的占有,生产是大数据和创新为王的时代,人再次沦为机器的附庸,高级打工仔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消费是创造性的、高质量的消费。⑷人本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要是对有限资源的占有,生产是人本为王的时代,生活智能化和资源公有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人再次从机器的附庸中解放出来,消费是科学的、人本化的消费。

商品经济社会的四个阶段,不可能截然分开,从地域范围看是发展不平衡所致,从发展过程看是生产力的延续性所致。换言之,以地域言,先进是后进的榜样,以生产力言,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延续。德国的精加工,实现了第二阶段的质的飞跃;美国的知识经济,正在实现第三阶段的跨越。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是摸着石头的混搭时代,故实现了经济腾飞。摸石头混搭必然造成相应的负面“财富”,因而必须补课:既有生产力发展质量的补课,还有观念和道德提升质量的补课。

上一篇: 生态文明,描绘美丽画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人民日报)
下一篇: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