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特征是逻辑推演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得出的结论。当人演化出国家,国家转化成为一个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规范、管理的过程,国家就成为一个社会经济体。国家的社会学、政治学内容转化为经济学内容,在这里证明了它们之间的相通性。一切社会性都可以从阶级性转化为经济性,社会既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经济体的双面性,使我们更准确的把握社会,认识它的真面目。既然社会是一个经济体,自然是具有经济学的特征。
2.从经济学特征看待社会,社会呈现给我们的是许多新景象。社会是经济体最终是使社会归结于产品,归结于物性。社会经济体或者说政治经济学的产品是由三部分组成——材质、文化和价值,而不是二部分组成。如果我们把从人到产品的演化过程颠倒过来看,材质派生出文化,文化又获得独立性,形成自己的经济运动,材质和文化共同组成产品及经济体运动的基础内容。它们共同运动、相互作用产生产品的社会关系、或者说经济学的社会性——即价值。因此,价值不单是由材质决定,而且是由文化决定。
3.社会经济体的生产、消费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内容,生产和消费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化的大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共同起作用的,社会的精神运动不只是为物质生产作条件。由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不平衡性,迄今为止,包括马克思在内,都以为只有一种物质生产,但是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产业化已经为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引入到社会大舞台上。
4.社会经济体或者说政治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经济体运动再运动的动力,剩余价值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之中,它们不只是统治阶级剥削的证据,它们是更本质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把经济体的剩余价值翻译成阶级国家的语言,从社会的另一面来看,是实践带来的剩余实践价值以及额外的社会性。实践在原有的社会关系、社会性上产生新的额外的社会关系、社会性,这就是剩余价值。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实践会产生实践的内化和外化,实践的内化、外化都会产生新的额外的社会关系、社会性,并依附于新的物体或使用价值之上。所以剩余价值本身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价值。
5.社会的交换、分配必然会引起人口的集镇化、城市化和生产资料的垄断化,人口的城市化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生产资料的垄断化会导致市场作用的萎缩。在精神领域,交换、分配会导致人格的族群化和社会观念的真理价值化,进而是价值党性化。交换、分配的分化影响到规范、管理的分化。规范、管理实质上对应于国家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族群化、制度化、党性化,一旦失去运行的效能,产生制度的固化,实际上是国家或实践的机能的失效,社会经济体管理的失效。
6.从经济体视角看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只要货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还能活跃流动形成再生产,就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体的能量还没有枯竭。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体货币资本作为维持经济体的消耗大于作为再生产资本的时候,西方世界(不包括第三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才有可能走向没落的征兆。
7.从社会经济体看实践行为体的形态,实践行为体已经和正在经历农业形态、工业形态和信息化形态。社会经济体每经历一个形态,国家的48个范畴及其概念的性质、内容和社会性都会发生改变。在所有的改变中,生产方式改变最多的是生产所有制,生活方式改变更主要的是财产继承制,生产所有制决定财产继承制;同时认知方式改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反映方式改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决定价值观;四种基础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交往方式中最重要的交换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改变,即整个社会交往的改变;交换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改变最终带来规范方式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变。以上8种方式的改变,成为社会形态改变轨迹的标志。
8.经济学特征最根本的要求是把国家的阶级性视角转换成社会的经济性视角来看,把人的社会性转化为物的物性来看。从国家的阶级性来看,是以政治的、政权的、阶级的眼光来看问题,从社会的经济性来看,是以百姓的、人民的、消费的眼光来看问题。经济性视角是中国历经阶级教育之后,转换思维的社会观察视角,但切不可偏激,经济性和阶级性不是互为取代的。
(微h6045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