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历史任务,深刻阐释了新时期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重大意义、基本指针和实践路径。
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在于转变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努力形成多元治理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运作。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组织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社会管理体系构建的最终落脚点和根本出发点。
第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是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现实要求。社会管理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这一创新的现实要求。
要建立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良性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是一种基于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即基层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社会管理。诸如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让基层群众参与提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案。建立社会管理问责制度,让基层群众参与对政府社会管理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引导城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等。
要培育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氛围。党和政府应切实关注民生建设,把民生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效衔接,在民生建设中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从而顺势培育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基层群众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要创新基层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制度设计。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强化社区的服务能力,让社区切实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这是当前社区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要求。
要确保基层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基层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三,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是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动力来源。这要求我们深刻掌握和贯彻落实社会协同这一指针。社会协同的重要意义在于,要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企业公民等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将社会管理的成本分散,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管理、全民受益的大协同、大管理格局。
第四,坚持法治化和常规化是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长久之计。无论是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创新,还是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都要全力排除人治,排除长官意志和权力干扰,把管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运作纳入法治化和常规化渠道。(作者刘渊 单位:四川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