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困扰人类的永恒课题,人的烦恼绝大多数都是周围人带来的。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社会认可战”,综合运用精神、物质、情感认可才是获胜的最佳策略。
① 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社会认可战
如前文所述,追求社会认可是套在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咒”,这是普适的人性。
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认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反馈给每个个体的呢?通俗地讲,就是说我怎么才能知道社会认可我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抑或一般呢?
作为社会名流,可能有诸多反馈途径,可以选受众面最广的来评估。如网络大V通过文章浏览转发量,影星通过票房,歌星通过粉丝来量度。
但作为普通人来讲,反馈途径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
一方面,别人对你的态度和反应作为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社会对你的认可程度;
另一方面,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你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被认可程度。
人际交往除了是反馈途径外,同时也是追求社会认可的平台。人在交往中所耗费的财力精力,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人们在交往中一面输出认可,一面获取认可,二者相互倚仗、互为因果。交际场中奇正相生、虚实相合,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因人制变、因情措法,人们乐此不疲。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际交往在本质上就是“社会地位认可战”。
人际关系是一个困扰人类的永恒课题,人的烦恼绝大多数都是周围人带来的。经常是做了一辈子人,就是没能把人做明白。
但若心里存了个“社会地位”的念头,戴上“社会认可战”的眼镜,再看人际交往就泾渭分明,满目混沌忽然变得眉目清楚了。
比如说某些高官的受赂。
他们退体后保障全面、待遇优厚。再加上他退休前布的局、建的圈,已经让他和后代优渥生活几辈子都够了。但他还是大肆受赂。
为什么?普通民众都想不通,需要那么钱干什么?
如果用“社会认可战”的眼光去看,就会发现,他的受赂本源上已不是经济欲望,而是衡量下属对他权力威望的认可欲望。
在他看来,别人送不送礼,是站队不站队的问题,送多送少是忠诚度够不够的问题。
② 正视人际交往中追求社会认可的人性
但诡异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对社会认可却视若猛虎、倍加鞭挞,到处宣扬的均是名人如何拒绝名利、淡泊生活之类的案例。
我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能力去置疑这些名人案例的真实性。但既便案例完全真实,我也不相信它背后推导的逻辑。
我大胆揣测,很有可能正好这种名利认可没有搔到这位名人的痒处。
道理很简单,因为它违反人性。
南怀瑾就曾引用佛教的观点说过一句话:”崇高必致堕落”,说的就是此理。
但社会为什么还会大力提倡和推崇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追求社会认可的欲望太强了,社会需要有对冲的价值观来平衡消弥人们心中的心魔。
《天龙八部》中金庸老先生借用扫地神僧的话,说练武的戾气须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如只顾练武不修佛法,就会走火入魔。
圣哉!金庸老先生不只武侠小说写得好,世道人心也看得透。
为了使这个社会不群体性走火入魔,许多有识之士才大力宣扬淡泊名利。
我等不能以蝇营狗苟心态,冠以愚民政策大帽而谴之。这等慈悲胸怀,还真值得敬仰。
但敬仰归敬仰,“武功”还是要炼的,我们当下急缺的是安身立命的“武功”修为。
“佛法”嘛,自小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我们,虽未深得其中三昧,但已登堂入室,等你的武功精进到了萧远山、暮容博的层级后再练不迟。
也就是说,我等凡夫俗子成名之后,再去学名人拒绝名利的风范不迟,当下应做的还是大大方方接受和正视人追求认可的心理需求,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
我就是想得到周围广泛的认可,异性倾慕、同性折服,我忌讳什么?
我就是勘破了你内心想被认可的欲望,择其善者而认可之,我遮掩什么?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是人生一大畅快事!只有把“社会认可”招牌豪气干云地打出来,才会送者心安、受者心欢。
③精神、物质、情感认可综合运用才是最佳策略
事物的本质理清了,认识态度端正了,接下来就是路径规划了。
一般来讲,认可有三种路径:精神认可,物质认可,情感认可。
第一种路径:精神认可。
社会认可归根到底还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一般人的第一反应,那就直奔主题走精神认可路子呗。
这种反应没错。
精神认可类似降龙十八掌,是外家的顶尖功夫,刚猛无俦。一学就见效,黎生仅靠学的一招就能保命。学精用熟后,那就如萧峰、郭靖般纵横江湖、扬名立万。
但精神认可是高难度的活儿,能玩好的人不多。
要么,你要有说“别人行”的相应地位。“自己行”说“别人行”才更有价值。
低价值的“认可”对方是不稀罕的,只有高价值的“认可”才是对方真正需求的。
《鹿鼎记》中,李自成面对李岩之子李西华以“是不是英雄”言语相激时,回言以“老子纵横天下之时,你这小子未出娘胎。李某是不是英雄好汉,用不着阁下定论。”
李自成如此睥睥一切,这其间就有李西华认可权威不够的缘由。
要么,你要能找到对方对认可的敏感点。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在对方身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外,还要具备看透世情、勘破人心的本领。
《鹿鼎记》中康熙对其他人的恭维免疫力很强,但却对韦小宝的“鸟生鱼汤”很受用,就是因为小宝童靴搔到了他的痒处。
一句话,精神认可是捷径派,但难度太高。
第二种套路:物质认可。
当下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圈拓广,人与人更多是浅接触。
过去人际交往那种让别人慢慢了解你、接纳你的方式,越来越使不上了。很多时候你的机会只有一次,而且稍纵即逝。
而通过物质这种媒介,则能迅速突破双方浅接触下的心理藩蓠。
类似九阴白骨爪,威力惊人,是速成功夫代表,虽看起来过于阴毒,实为正而不邪的武功,但终难登上乘门径。
也正因如此,传统价值观中物质认可是上不了台面的,更多的是用而不宣、秘而藏之。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浅接触状态下,具体有价的物质往往能够快速有效传递你抽象空洞的认可心意。
微信红包广受欢迎就是最好的例证,满满的隔空倾慕与认可,往往敌不过一个适时的微信红包。
但物质认可始终只是途径,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误人害己。
一句话,物质认可是速成派,但终无大用,且易行偏。
第三种套路:情感认可。
人归根到底是感性动物。人际关系一旦进入感情链接模式,安全感就完全确立,双方就有了稳定牢固的关系。
康熙与韦小宝因有少年玩伴的友谊做基础,虽地位悬殊、立场不同,两人至终仍是朋友相待。
这是小说的虚构,但你敢不承认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有这样的友情希冀?
情感认可正如道家玄门正宗内功,非本性纯朴之人难入门,就是入门后也见效颇慢,但越到后来进步越快。
但最大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这样种机会跟别人进入感情模式,更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可求,囿于你的精力,恐怕人数也极其有限。
一句话,情感认可是长效派,但门槛太高。
综上所述,三种套路各有利弊,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才是最佳策略。
世界的中心舞台从来是留给通达权变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