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
共同富裕
大概从今年6月份开始,中央大小会议都会提到四个大字,“共同富裕”。
大家不以为然。
因为早在1985年10月,我国就提出: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然而这些年,在“效率为王”的共识下,经济一路冲锋,屡创新高,沿海地区一片繁荣,有钱人越来越多。
但先富群体并没有想要带动后富群体,而是通过资源垄断,想方设法筑高“阶级壁垒”,生怕后面的人爬进来。
这种资本形势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形成一根紧绷的弹簧。
今年“躺平”一词火遍全网,其背后,正是年轻人对现状的无声对抗。
不过当下,这一切正在被“一张大手”,强行扭转。
6月,中央下发“双减”政策,万亿课外教育市场,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与此同时,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轮番出台政策打击高价学区房。
那时候很多人以为,对教育市场的打击是为了“减负”,想让人们多生娃。
但紧接着,阿里、腾讯、美团等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均被约谈,要求停止垄断。资本恐慌退潮,很多企业的股价腰斩,有的甚至跌回3年前。
教育和房地产尚且为了生娃,但互联网呢?
这一切,只能用一个结论解释:
定向打击先富群体,实现“共同富裕”。
事实如此,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再次重点强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随后互联网巨头腾讯,紧急对外表态,投资500亿,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投入到中国社会的基础民生领域。
接下来,还会有不计其数的大型企业,排队入场,投资捐款,响应政策。
因为“共同富裕”下,赚够了钱还对社会没有贡献的,大概率要被划到“黑名单”。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时代进程
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偏偏在今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读过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人,肯定知道,中国工业经济起步是非常晚的,底子薄、基础差,走得非常慢,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
“平均主义”。
老一辈人都经历过吃大锅饭,穿大家衣,但也知道,总有一些投机取巧,少劳多得的人,在打破分配公平性,导致经济像一列绿皮火车,臃肿而低效。
直至1984年,邓老第一次南巡,看到沿海特区在改革春风中,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回来后大胆破除了“平均主义”藩篱,率先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战略。
好比,绿皮火车装“高速车头”。
随后中国把大量资源和政策给了沿海地区,激发了当地私营企业家创富热情,中国经济才正式进入高速轨道。
2001年中国入世后,参与全球分工,带来了实质意义上的腾飞,完成了大国的原始资本积累,追平百年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房地产、互联网产业占据龙头地位,飞速发展,完成了中国信息化、城镇化建设,功不可没。
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战略下,鼓励“最大经济增量”的行为,效益越来越小。
最严重的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后,全球经济陷入滞胀期,而我国,这几年,产业也一直在维持“低水平重复建设”。
没有增量,“车头”跑不动了,于是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是近两年人民感到焦虑和压力的主要原因。
迫不得已,在疫情的推动下,我国提出“内外双循环”战略,并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消费的前提,是老百姓裤兜里有钱。
先富群体虽然有钱,但基数小,整体赚的多花得少,还占据庞大的社会资源,对经济动能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
而工薪人群以及低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主力军,反而面临着被资本压榨,收入增长缓慢,物价、房价疯涨的窘境,根本拿不出来钱来消费。
最后发现,经济火车“两头大中间小”,车头跟车尾是断裂的,这时候急需要一种力量,强行将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机制”,进行重组。
看到这里,你应该理解了,为什么今年会出台这么多的政策。
对地方,要从沿海慢慢转移到内地,对产业,要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高薪服务转移到科技工业。
共同富裕是历史进程下的必然产物,让广大普通人民参与到大国进程,也是不可阻挡的一步。
壁垒的破除
当我们知道这一切后,接下来就很好推演了。
首先,针对富人群体,会出台一系列税负政策,这是进行重新分配最直接的方式。
这些年,先富群体是活得最舒服的一批人,主要原因就是可以“钻税收漏洞”。
比如中产人群买个高档汽车,只能老老实实交奢侈税,但老板们就可以将豪宅挂在公司名下,增加企业资产,折旧和费用都由公司承担,冲抵利润,还能少缴企业所得税。
富人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工资降为1块钱,只享受年底分红,然后把分红通过公司层面套出来,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也可以避税。
富人本来在财富资源层面,占据绝对优势,再加上没有税收限制,很容易滚雪球,进行垄断。
不过接下来,都会挨刀子了。
最近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到进一步完善高收入群体收入分配政策,建议适时开征财产税,包括房地产税、遗产赠与税等,与此同时,对不合理收入进行限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