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原

马原

马原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

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P2)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学是是主体,科学社会

主义是归宿。)

4.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17 十月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

6.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7.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

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

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感知的自然事物,

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P21 列宁)

特点:(P22)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性质:

本质: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

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

实验。

3. 运动和静止: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

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P23)

4. 意识能动性原理: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a) 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b)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c)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d) 意识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是社会实践。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

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5.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6. 唯物辩证法:

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 2)量变质变规律 3)否定至否定规律。(P37)

五对环节:1)内容与形式 2)本质与现象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与偶然

5)现实与可能。(P33)

增强五大能力:1)辩证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 3)战略思维能力 4)

底线思维能力 5)创新思维能力。(P49)

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1)实践性不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

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现

代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

基础。

2)认识过程不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

完成的,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

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

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3)能动性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

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反映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

1.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3)

2.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67)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事务的外部联系、事务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务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务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4. 检验真理的标准:(P83-P8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是有真露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

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的特点。

4.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2)生产关系构成经济结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区别:(P106)

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

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

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1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制作用。生产力是生产

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

社会的生产方式。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2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

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优先于社会存在发展。 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5.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1. 商品的二因素:(P162)使用价值及价值。

2. 劳动的二重性:(P163)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

3. 价值的值与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且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4.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消极后果。(P167-P168)

内容: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后果: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进步。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5.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180)

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

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截止决定的。它包括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通过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并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

7. 雇佣劳动关系的特征与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P183):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护下,雇佣工人

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

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

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8.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方法:

生产过程:价值增值的过程。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9.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99):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本质: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

矛盾。

10.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正面影响:

1)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推动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 4)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负面影响: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益不平等、不均衡。

2)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3)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2、物质及其存在形式P21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态:运动、时间、空间

3、意识的本质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25

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联系及其特点P30

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37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都在矛盾运动中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的事物的发展过程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1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实践及其特点P56

实践和认识的基本结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认识具有创造性)

概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10、认识运动的规律P70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1、真理及其客观性P75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固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都是真理。

1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6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107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P116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以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二者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1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30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它矛盾的 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7、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作用P136

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的客观依据: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人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时代;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P150-P153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64

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基本矛盾的本质_社会基本矛盾是_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67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4、剩余价值P185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5、资本体现的是剥削关系,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的方法最基本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及其结果P187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上一篇: 你懂现今的社会吗?
下一篇: 社会保障学(简答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