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山体以及琅琊台建筑群
颜师古与颜真卿(颜师古简介)
2016年5月到2017年11月,经过两年多的挖掘,考古工作者们在土山屯村墓群发掘出178座古墓,包括汉代、东周等时期的墓葬,而汉代墓葬形制特殊、出土文物丰富,其中编号为147号的墓葬在发掘时让考古队员们大吃一惊。
土山屯村编号147号、148号墓葬分布图
崭新的内棺
内棺里的木板
棺椁内的一汪清水
棺椁内表层有浮灰的金器
金子在古代是贵重的金属,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墓葬中,往往是墓主人身份与财力的象征。这激起考古人员更大的好奇心,想要探寻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葬群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的其他较高等级的墓葬,墓主人身份均姓刘,他们借此推断,该墓群为刘姓贵族的墓葬群。
汉哀帝与宠臣董贤
常惠画像
“萧令之印”和“堂邑令印”,玉质无钮,印面为墨书
写有文字的木牍
刘赐印
棺椁中的木盒,受淤泥影响,木盒上的金制器物隐约可见
土山屯墓群147号墓出土的温明复原图以及木牍上与温明相关的记载(玉温明)
霍光像
温明上的包金螭虎以及周围散落的金箔
147号墓出土的温明侧板,侧板上镶嵌有琉璃片、玉璧,一些琉璃片上还有金箔作为装饰
近20公分长的胡子
头顶附近还出土了一把环首刀,汉代时期刀的形制具有独特的特征,刀柄首段被锻造成扁圆的形状,因此有“环首”一名。秦汉时期,男子已经有佩刀、佩剑的风尚,在礼制的约束下,刀剑的质地、做工同样能反映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
刘赐墓环首刀的刀柄部分
刘赐墓的这把环首刀造型精致,刀的刀柄部分用金丝打造出精密的图案,奢华精致,造型华贵。
汉代时期环首刀的形制已经形成,它承袭了秦朝环首的基本构造,受到汉代冶炼技术的支持,提升了刀的机械性能,因此环首刀不仅是日常自卫武器还是主战兵器,另外衍生出了礼仪作用。
从刘邦建立西汉再度实现大一统,到汉武帝刘彻借助名将霍去病、卫青等抗击匈奴,一展大汉威严,强大汉朝国力的一个因素便是武器,汉代环首刀被用于战场,成为英勇将士们抗击外敌的利器。
随着时间流逝,汉代环首刀当年的锋芒已不复存在,但刘赐墓出土的佩刀散发着汉代环首刀的余韵,透露着汉代男儿们的雄姿。
随着水位逐渐降低,墓主人的遗骸渐渐显露在考古队员眼前,让人不解的是,墓主人的尸骨发黑,为发掘现场带去一丝诡异的气息,接下来的发现的一件文物,更是让考古队员们胆战心惊。
为了进一步探明棺椁中的遗物,考古队员们决定将尸骨移出进行更细致的观察,而墓主人的颅腔中隐约能看到一抹金色,和遗骸颜色相同的是,棺椁底部同样是漆黑一片,难以一眼看穿棺椁底部的文物样貌。
一位考古队员在发掘时触摸到一个滑腻、冰凉的球体,联想到颅腔中的那团黄色,考古人员认为这一球体为墓主人的眼球,而取出后才发现这个球体其实是金箔兽枕上的装饰物,后来掉入到了墓主人口中,成为他口中所含的“龙珠”。
金箔兽枕,其中一个装饰物为球体
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各种出土的器物均证明墓主人的身份不同凡响,他财力雄厚,有温明、环首刀等珍贵文物作为陪葬品。
在逐渐清理了表层的陪葬物后,考古人员们的重心渐渐向墓主遗骸以及棺椁底层文物转移。
数千年的时光已经让墓主人的肉身随着岁月消逝,仅留下牙齿、头骨等遗骸,根据牙齿、骨盆等遗骸,研究人员断定,墓主人离世时的年龄并不大,仅有四十岁左右,身高约为一米六三,体重约为一百三十多斤。
墓葬中的牙齿遗骸
遗骸潜藏着墓主人基本的身体特征,在研究人员的谨慎观察、推测中被还原成相关数据,也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体状况。
在更细致的观察中,研究人员发现,墓主人骨头存在一定的病症,判断墓主人患有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DISH),病症常见的表现是脊柱疼痛、椎骨僵硬,身体上的病痛让墓主人的形象更加立体。
年仅四十余岁的墓主人虽然财力丰富,有大量珍贵器物陪葬,但他疾病缠身,英年早逝,未能颐养天年,生命戛然而止,给自己留下了遗憾。
在棺椁底部还发现了更多精美的文物,形式各样、纹饰丰富的琉璃瓦片露出真身,出现在陪葬品清单中,考古人员们便看到了玉片这一器物,但让人意外的是,整个棺椁底部铺满了玉席,它被腐朽的丝织品掩盖,在后续的清理过程中焕发新生。
土山屯村玉席(实际上为琉璃席)俯视图
古人对玉石的崇拜由来已久,玉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史前先民已经将玉石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玉石成为艺术、文化的载体,例如良渚文化玉器里的特殊制品玉琮,凸显先民对玉石美感的认可与创造力。
良渚文化玉琮
汉代在丧葬形制中同样重视玉的礼制作用,在汉代墓葬中曾出土过玉衣,它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可见皇亲贵胄对玉石的重视。
金缕玉衣
与金缕玉衣等玉石制品不同的是,经过细致观察,考古人员们发现,这个在木牍上被记载为玉片的器物,实际上并非玉石,而是琉璃,不是先天的玉石材料,而是经过人工铸造的琉璃,当时的人们认为它能够当作玉进行使用。
铺满棺椁底部的玉席有着庞大的用料,同时上方还镶嵌有金箔,彰显出陪葬品富丽堂皇的气质。
出土的文物以及墓主人的遗骸,刻画出鲜明、立体的墓主人身份,他生前曾在两地担任县令,生活富足,财力雄厚,但是却疾病缠身、英年早逝。
他墓中众多造型精致、质地华美的陪葬品,似乎与他县令的身份相悖。由此考古人员们推断,墓主人刘赐墓葬的繁华,可能并非与其县令身份相关,而是与他刘氏贵族的身份有关,但事实如何,仍待更多史实佐证。
刘赐生活在西汉晚期,经过西汉前中期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西汉曾创造出繁荣盛景,朝廷力克匈奴,国家人民富足,而封建社会的礼制发展至西汉晚期也日趋完善。
经过周朝的酝酿、秦朝的继承,再到西汉的稳固,西汉礼制稳定且繁荣,而刘赐墓的豪华风貌与华美气象,便是西汉礼制的缩影。
经过考古人员们细致、谨慎的发掘工作,一位身份尊贵、财力雄厚的县令形象得以还原,墓葬中的他口含“龙珠”身浸清水,向后人“诉说”着大汉的繁荣气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