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啦,本来昨天就要来了,无奈事情太多,忙着上课,忙着修学分。
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免费自取
这次没标蓝
课堂笔记+教材+课堂PPT+其他笔记
由于时间仓促,部分内容可能出错,欢迎后台留言斧正
觉得好用的话可以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第三章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111-P120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111-P112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主要缺陷是虽然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但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存在P112-P114
★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基本类型: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
①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②人口的数量 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组织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其原因在于: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P114-P116
★社会意识的结构:
◆按主体分:
①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按层次分:
①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等,以感性认识为主。
②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a.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b.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意识形态的内容:
◆政治法律思想:
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受作用。
◆道德:
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艺术:
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宗教:
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宗教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式。
◆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具有思辦的特点,是一种以更为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式。哲学作为观念文化中的基础部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P116-P11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P118-P120
★理论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仅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实践意义:
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P120-P129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P120-P125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是 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结构:
①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c.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
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生产关系的类型: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
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容|两个方面
2.过程:
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
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意义:
a.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b.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P125-P129
★经济基础的定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特点:
①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
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恰当,对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发展有重大影响。
★上层建筑的定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结构:
①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③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④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社会发展源|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综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②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的矛盾运动:
①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②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③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三、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P129-P133
(一)交往及其作用P129-P131
①内涵: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②类型:交往可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③作用: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c.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P131-P133
“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 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
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P133-P136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P133
①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②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③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能够集中体现社会形.态的性质,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④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是具体的、复杂的、历史的。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33-P134
①统一性: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 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②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会发生不同,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③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34-P135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P135-P136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顺序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②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有时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是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现象。
③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它走向成熟并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甚至会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它所呈现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