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以来,一直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相关讲话中多次强调实践出真知,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同时号召广大青年要通过躬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一直紧随时代变化和社会需要而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也在逐步完善。立足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具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功能。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提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必须与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相吻合,使学生真正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高校应当不断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设计,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由于大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缺乏日常实践的机会。对此,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来作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补充,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增强自身的才干,锻炼自身的能力。相关调研显示,参与实践的同学通常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大提升了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团队合作中,通过团队协调和师生沟通,个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加强,很好的帮助了个人成长。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大大提升,更能深刻认识到为祖国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投身社会建设的决心。除此之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能够有效让其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得到锻炼,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灵活多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当前的主流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也提升了竞争难度。对此,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多元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了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前的良好衔接,他们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练手”,具有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将来也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
第三,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自身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自身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期间,往往所学习的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个人的知识储备大大增加,可以进一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得到了深化。除此之外,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以往学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惑,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消除疑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别重要,通过社会实践可提升其专业学习的积极自主性,拓展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范围,有效拓宽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构建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运行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做到全盘考虑、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学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二级学院等各部门协同,以学校为主导,确保育人工作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让青年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身本领,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到思政方面的指引,提升高校全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从专业性和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考虑,让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做到紧密融合,确保专业课程教育第一课堂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获得一体化发展。高校可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并加强基地运行的宣传工作,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合作,旨在建立起能够满足学生综合培养和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社会实践基地。
以我校茶学院为例,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革新全体教师的意识,统筹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将学生参加大学生茶艺大赛、参与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学生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媒介,建立大学生茶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敬老院开展重阳茶会、敬老茶会;走进社区开展端午茶会;走进中小学、走进政府单位开展茶文化讲座、组织主题茶会等,将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学有所用,学有所获,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担时代使命的意识,且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均有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双线指导。同时学院还立足地方优势资源,开发校外实践资源,加强与当地茶企、茶商的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服务和调研,促进学校、社会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协同,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并创设了以茶文化育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模式,实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化发展,提升了影响力与育人成效。
其次,创新实践模式,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拓展需求。大家对传统的社会实践的认知还停留在“集体出行”“借课旅游”等模式上,形式枯燥,效果细微。立足于新发展时期,高校如果想更加深刻地发挥社会实践所包含的育人功能,就更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意识到社会实践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个规范化、系统化、层次性相互交织的育人过程。因此,要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具有源源不断的后劲和吸引。比如我们将茶文化社会实践融入育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加强了传统文化阵营的力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建党100周年主题茶会”、举办“我们的节日”传统点茶活动,将中国传统故事、革命故事融入茶艺编创,协助举办全民饮茶日谷雨茶会、端午茶会等活动,让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时代需要。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形成了“理论实践结合, 课内课外结合,发挥社团作用,提高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实践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成效不明显的僵局,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看,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的结合,能够确保在实践过程中做好党政思想的宣传,做好思政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魅力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最后,深化实践成效,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成效的最大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经过了长期发展与革新的,是在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开展的机制建设。从其内涵来看,它包括了文化传承、自我教育和创新创业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长,对人才培养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和优势、特色不足等问题,导致育人成果不佳、育人作用发挥有限等困难。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如何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果,使之发挥最大功效,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地域和学科优势,不断凝练特色和品牌,加强制度保障,提升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联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用效果,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最大成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