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摘要:文章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指出其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如内审机构不独立、内审制度存在短板、内审质量难保

摘要:文章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指出其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如内审机构不独立、内审制度存在短板、内审质量难保证等,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及职能、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抓好队伍建设等对策,以促进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关键词: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问题成因;对策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受托责任关系设立产生的内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审计全覆盖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管理权延伸的需要,也是外部的需求。随着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国家法律、国家法规、部门规章、行业准则等日益完善,内部审计正在由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审角色也由经济警察向保健医生转换。了解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单位内部审计路径,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对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依法内部治理、完善内控、防范风险、提升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内审机构不独立,职能作用难发挥

独立是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也是审计生存立身的基础,没有独立性的审计行为,就无法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1]。由于机制体制的关系,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天然地存在着依附关系。据公开的官方网站查阅统计,除港澳台外,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加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32个,其中,没有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有26个,表现为内审机构或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或与财务、资产机构合署办公,还有不设内审机构的。例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27年内,变更机构名称6次,4次与纪委、监察、人事部门合署办公,时间长达13年。内审机构设置不独立、边缘化的内审环境,导致内审人员资格、待遇、岗位职责很难保证,保证不了内部审计项目的独立性,就会出现标准不一,甚至出现领导的心情就是内审人员的心情,领导的想法就是内审的计划等情况,内部审计为单位的保值增值作用大大削弱。另外,内部审计做事没有制度,有制度也不执行,违纪违法成本低现象经常出现,导致内审目的不明确、职责不清、质量不高,很难体现内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往往使内审工作处于尴尬的境地。

1.2内审制度存在短板

没有成熟的历史事实,便不会产生成熟的思想理论[2]。内审制度也一样,内审制度是审计工作的标尺。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接触的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单位内部的规章、办法,以及内审业务层面的准则等。一些单位在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时,较宏观地直接采用意见套意见的做法,操作性不强;单位层面治理缺失,预算、资金的周转率、存货的管理等约束标准、规章少;农业科研单位的微观操作性实用的财务收支、科技项目、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等内部审计制度缺失,使内审制度达不到全覆盖,导致内部审计标尺不准,方向不明,内审制度根基不实、不稳。

1.3内审质量难保证

1)方式简单,内容单一。一是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基建维修工程审计、科技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等合规性审计,依旧没有跳出财务做审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二是财务监督代替审计监督。科研单位内部稽核制度缺失,对财务图章、票据等监管不严,“只管钱,不管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管理越权,物资采购、建设项目合同标的不清,职责不明,对内部单位的科研经费使用、经济责任审计停在表层。四是只接触科研资金,不接触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经费重复,“科研圈钱”现象时有发生。五是内部审计以传统手工审计方式为主,没有与时俱进采用计算机审计、互联网审计等新技术。六是审计报告总结概括不够,综合分析不透,审计建议针对性、建设性、操作性不强。

2)整改工作表面化、碎片化。内审机构提出的理顺关系、分清责任、各司其职等内控制度意见建议,在农业科研单位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样的存货、收入等内控缺失问题,内审机构多次提出,社会审计也提出,直到政府审计提出之后,才引起科研单位的注意。多数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只对被审计部门做出责令冲转或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责令期限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归还原资金渠道等内部审计处理,处罚过轻。有些单位审计报告虽已下达很长时间,但单位整改报告却不能及时上报,即使上报,也是措施不实、轻描淡写,不被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也不去主动抓细、抓实、抓深。后续审计没有开展,内部审计只重视审计过程,而轻视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内审效果不好,虽年年审计,但问题依然存在。

3)依靠外审,注重他律。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内因是事务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上审下的审计模式,带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含义。政府审计法律刚性强、权威高,同时,社会审计具有经济鉴定作用,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科研单位依靠外审,注重他律的经济外部性监督约束,虽然对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项目立项、结题、验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审计力量毕竟有限。距离农业科研单位基础性、源头上最近的内审,由于其法律效果弱化、认可度低,科研单位不够重视,其效用没有发挥出来。科研单位只关注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论文等,忽略了单位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因内部审计人员的慢作为、不作为,促使内审监督形成了“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不敢监督,事后监督晚”的局面。

1.4内审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1)错位的内审角色。依托在纪委、监察、资产、财务等机构的内审部门,与这些机构“同吃一锅饭,共混一个圈”,作用难以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内审机构负责人、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等仅停留在查办案件上,内审人员难免会扮演经济警察的角色,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是越位,就是缺位,导致内审人员常常去充当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结题财务助理的角色或参加基建维修项目的验收等经营管理活动,这种经营活动本应由相应部门和人员去做,处理不好,难免会充当“和稀泥”的角色,种了别人的地,荒了内审自己的田,造成内审人员可有可无,内审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

2)内审人员门槛低、人员少、专业性不强。内审工作是一门多学科的业务,需要复合型的内审人员。农业科研单位的内审人员多数为从财会部门转来的人员,一般单位有3~6人,法律、经济、税务、基建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少,形成了专业性较强领域的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效果不佳的局面。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内部招聘时,财务岗位门庭若市,内审岗位则门前冷清,甚至多年闲置。

3)内审业绩考核显尴尬。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考核机制不畅,制约了内部审计部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例如,在单位全员考核中,内审人员的业绩由单位被审计人员去考核,考核成绩总是不理想,常常出现内审工作在单位考核名次靠后,但在内审行业协会名次靠前的情况。能够帮助单位防患于未然、事前控制的内部审计,往往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内审保健医的价值得不到一致的认同。

2做好内审工作的对策

2.1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及职能

1)定内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尤其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第三条的规定,即“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2)定内审职能。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机构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之下开展工作,并向其报告内审工作情况。内审机构只有具有独立性,其职能才能明确,科技项目、基本建设、经济责任、内控制度等都是内审机构职责所在,只有知道“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才能更好地结合单位实际做好审计工作。

2.2提高速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1)提升内审法规层次。建议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由部门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农业科研单位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全覆盖的审计意见及内审行业准则等,加强内审工作,确保内审工作质量,防范内审风险,提升内审效果。

2)制定实用的规章、办法,补齐制度短板。制定有筋骨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审工作走在“红线”,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例如,制定单位层面的预算、财务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内控制度;制定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层面的工作制度,项目管理、经济责任和内审准则,以及职业道德、内审考核办法、内审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相关规定、办法。

3)落实内部审计制度。要让内部审计工作深入扎根到国家纳税人层面,落实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切实解决内审制度“有没有、好不好、实不实”的问题,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3完善内审考核机制,抓好队伍建设

1)完善内审考核机制。改变内部审计混合考核的模式,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例如,采取内审人员由上级审计机关垂直管理的方式,对内部审计进行考核,以体现内审工作的客观、独立[3]。

2)完善内审人员结构。招聘法律、经济、管理、基建、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定编、定岗、定人员进入内审岗位。内审人员不足时,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聘用相关专业人员,以适应内审事业多学科发展的需求。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使内审人员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以及审计师、内部审计师等资格,完善内审人才结构。另外,要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避免财务、资产等部门人员兼职从事内审工作。

3)抓好内审队伍建设,找准调整方向。以内审的职业精神为突破口,抓好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逐步从单位的经济警察向单位的经济保健医转变,实现内审队伍由杂牌军向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军转型。

4)提升内审人员审计的理论水平。通过参加省内审计协会组织的培训、单位根据需要派出学习、自学等方式,多渠道提升内审人员理论素质。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理论与实务,以及内审法律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内审准则规范等内审理论及其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内审理论知识,可以提升内审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倾听说服能力、规划能力、激励能力、关注结果能力;转变传统单一的内审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多思维方式[4]。

2.4扎实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1)拓展内审内容。由管钱、合规性为主的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维修审计等向以管事、风险性为主的内控制度审计、效益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转变,让审计内容“接地气”,让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被审计事项真相,以及资金的效益、整改措施等一目了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先行先试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区分开,把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区分开[5-6]。坚持审改同步,堵塞管理漏洞。

2)完善内审的方式、方法。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应进一步创新内审制度,明确科技项目等审计的范围、目标、任务、时间、进度等,由传统的审计方式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互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技术转变。

3)内审沟通体现真诚。要真诚坦荡,与人为善,敢于说真话实话,对被审计单位要尊重理解,能够虚心地听取其意见,说话要讲究原则和分寸,做到以理服人。学会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人,在沟通过程中,思路清晰并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7-8]。

4)搞好分工与协作。全力做好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结合党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委、监察等部门紧密结合起来,分工不分家,努力打造内审成果转化合力[9-10]。坚持依法用权不任性,廉洁“底线”不能越,坚持问题导向,不做老好人,切实保障内审行为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5)有效用好内审报告。在单位内部治理中,实行审计公告制,打通审计信息共享渠道,利用好内部审计报告,做到理顺关系、强化内控、开源节流、防范风险,缩短内审与内控制度、科技项目的距离,发挥好项目资金效益,在科研单位中确保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盘棋”、共同向前的局面,为农业科研单位增强信心和力量。

综上所述,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内审工作产生问题,既有机制体制的原因,也有单位内部审计自身发展滞后的原因。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关键,根植于制度建设是做好内审工作的保障,优化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根本,带好内审队伍建设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前提。

3参考文献

[1]湖南省审计厅课题组,唐会忠.构建国家审计职业精神[J].中国审计,2010(9):32-33

上一篇: 关于开展讷河市民政局登记的社会团体2022年度工作报告填报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 生活经验分享: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