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视野》·2023年第01期
(1月上半月)
王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博物馆〕)
摘要: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现代体育的发展同等重要。探讨了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价值,根据民族复兴相关要求梳理了民族体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和价值取向,并从体育形式的选择、体育活动的创新、体育品牌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了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民族复兴;民族体育;传承;创新;品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的内涵。从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身体强、竞技体育成绩好、体育文化影响力大都可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民族体育精神延续和体育文化品牌发展都有助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体育环境改良和体育文化多样性发展都能提高“人民幸福”的水平(赵富学等,2022)。体育发展是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复兴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现代体育发展应当以引导人民群众强健体魄、强化人民群众精神意志、凝聚人民群众思想共识、构建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品牌等为主要方向。传统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活动往往只具备前两类功能,发展民族体育更有助于实现凝聚共识、推广民族体育文化的目标,只有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我国体育文化影响力、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品牌、促进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
一、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价值
(一)民族复兴背景下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演变
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国家倡导在体育发展过程中推广健康理念,发挥体育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体育建设、体育教育助力民族振兴。我国以振兴为导向的体育发展目标出现了多次变化,逐步增加了精神塑造、身体锻炼、素质发展、助力振兴等内容,将体育教育目标从促进人的个体发展提高到促进人与社会、体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层面。
(二)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特色价值
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要求来看,在实现民族文化复兴、人民生活多样化和幸福发展等目标的过程中,仅发展现代体育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以作为补充。发展民族体育对于民族复兴的特色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体育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可通过融入现代中国体育文化来提高其影响力,服务于“国家富强”的目标;二是发展民族体育可以传承体育精神,凝聚人民力量,从而服务于“民族振兴”的目标;三是发展民族体育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健康活动方式,也能促进相关文化和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服务于“人民幸福”的目标。
二、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基本内容
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发展民族体育可以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新的体育形式资源和体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对这两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发展民族体育形式时,应将重心放在创新人民体育活动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丰富、种类繁多,能够传承至今的体育活动大多有一定的科学性,具有大范围推广的价值。例如,传统武术领域中的部分健身性体育活动强度适中,对场地、环境依赖较小,可以广泛推广。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也有许多具备竞技性和娱乐性的活动,有大范围推广和宣传的价值。例如,全国人民较为熟悉的赛龙舟活动就兼具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各级政府可投入一定资源发展此类民族体育形式,将其推广开来,为今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特色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时,应将重心放在传承民族体育精神上。我国民族体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体育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器物文化主要指体育用具(如武术器具、民建体育活动用具、体育服饰等)相关文化,可基于此类文化开发特色体育产品和文娱周边产品;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形成的制度文化,许多民族体育的制度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高度吻合,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宣传等工作;体育精神文化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性格、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绝大多数民族体育活动的训练会强调“坚持、忍耐”,这与新时代奋斗观念高度吻合,这类文化能够锤炼人的意志、凝聚人民意识。
(二)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应与现代体育进行区分,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一是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来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与文化形态,以中华民族体育中的“拼搏、奋斗、谦虚、和谐”等精神替代西方文明语境下的体育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思想,从而构建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育文化;二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形式,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发展更多适合中国人的体育健身方式,并将民族体育文化内涵融入民族体育活动,打造既有形式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中国体育运动;三是运用民族体育打造中国体育品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传统体育形式的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全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保护并传承民族体育形式
要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和文化形态,就必须将我国的民族体育作为开发对象,而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国与民族体育传承发展相关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单就具体规定来看,两部国家法规均只有一条提及保护民族体育,且未说明具体保护策略和奖惩机制。民族复兴背景下,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保护力度,重点保护民族体育形式,将各类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方法、运动方式、竞技规则、体育器物的制作与使用方式等完整地记录下来并形成档案。
同时,由地方文化和旅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和总结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文化,由地方体育发展部门开发适合学校教育或社会推广的新型民族体育活动,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以校本体育课程的方式传承民族体育形式和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社会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及文化。在此类传承和发展活动中,文化部门、体育发展部门、教育部门应当将“发展体育文化、宣扬民族精神”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推广民族体育、宣传民族体育文化来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促进全民奋斗意识、法治意识、公平观念、和谐观念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要发挥民族体育形式作为民族体育精神载体的作用,对民族体育的保护工作最终要落脚在弘扬民族体育精神上。
(二)改造并创新民族体育活动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民族体育活动的形式老旧,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特殊需求。要想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就有必要对其形式进体育这十年行科学化和现代化改造。对民族体育活动的改造和创新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科学化改造。各级体育部门应当对民族体育形式作深入研究,利用科学的体育研究方法来分析其训练方法、活动形式的具体功能,调整具有风险性的部分,突出民族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或者挖掘其中具有特色功能的部分,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效果。例如,近年来政府推广的五禽戏就对部分动作进行了改进,同时在宣传时详细解释了各类动作的训练原理,增强了推广和宣传效果。
二是现代化创新。各级体育部门需要对民族体育形式作现代化改造,使其具备更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例如,在对具有经济性的民族体育活动进行创新时,可在保留特色规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竞技方式、竞技规则,增强民族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这有助于吸引青少年学习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也能为未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商业化体育产业、联赛产业等奠定基础。
上述两类改造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改善民族体育推广的环境,重点是激发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意识。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群众对民族体育活动推广工作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利于借助民族体育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精神。
(三)打造并传播民族体育品牌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近一百年的民族振兴有着重要区别,即从“内向式发展”逐步转向“外向式发展”。未来民族复兴要充分利用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前中期的内部发展成果,逐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提升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这种背景下,新时代民族体育的发展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承、保护和创新上,还应充分利用民族体育来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运用民族体育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品牌,进而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发展具有强效传播力的体育文化。具体而言,民族体育品牌的打造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打造受人民认可的民族体育品牌。优先选择易于传播推广、富有文化内涵、具有竞技意义的民族体育活动,由此发展出更多像乒乓球一样深入群众生活的优质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大力宣传民族体育活动的历史与发展源流,使人民群众意识到中国也有极具科学性和推广价值的体育形式(周德巧等,2022),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二是打造能够在全球传播的民族体育品牌。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优先选择竞技性、趣味性、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体育活动,从中筛选出最具开发价值的民族体育形式并对其进行科学改造,由政府投入资源来开发配套的体育教育内容、体育联赛体系、体育用品与周边文娱等关联产业,打造一个兼具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的新型民族体育业态。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相应体育品牌,围绕关联业态推广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中国特色文化产品,实现外向型文化发展的目标。
民族体育品牌的打造依赖于民族体育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及民族体育活动的改造和创新。相关部门应先做好传承与创新,再循序渐进地探索新型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
结语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中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持。社会各界应支持民族体育的发展,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的基础上,对民族体育形式、规则等进行改造和创新,打造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品牌。
主管: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