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CPGIS创会会长林珲教授
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成就学业、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留学归国人员也是中国科创事业的重要力量。
2月,智联招聘发布《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其中显示,2022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8.6%;海归前往新一线、二线城市发展的意愿仍在提升;超四成海归薪酬水平符合或高于预期,比2021年更乐观。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放开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因素加速推动着双向流动,在此影响下,2023年开年以来海归人才供需双增,也呈现上扬态势。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国内企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释放,各地政府也积极组织当地企业出国引才,对于海归求职者来说,正值“小阳春”。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海外毕业生是否能趁此机会收获心仪的工作岗位?对于国内毕业生,“小阳春”的明媚春光是否能够辐射到他们?考研考公、留学深造、投身行业一线等该如何抉择?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CPGIS创会会长林珲教授
林珲,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遥感中心香港基地首任主任,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创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多样的重量级头衔反映出的是林珲身后丰富的个人经历。从工农兵学员到测绘技术员,从助理研究员到海外留学,从执教香港到回内陆任职,深耕地理信息科学多年的林珲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测绘毕业生们有许多心里话想说。
躬行践履 过硬的技术是安身立命的“护身符”
对于留学深造,林珲非常鼓励年轻人能够往外走走。“现在不同于过去,在我们那个年代出国留学是比较困难的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有了稳当的平台和组织。”
对于海外求学、求职,林珲建议有二。 第一点,对于测绘地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过硬的技术,过硬的技术是安身立命的本钱。有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常常会迷茫未来发展的方向,哪怕出国深造之后,也会纠结是选择留在当地还是回国发展。林珲指出,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若有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找到社会需求,无论在何处都能够发展得好。 第二点,则是对当地文化、生活、工作等的了解和适应。技术只是安身立命的本钱,成功还需要智慧,首先就是熟悉当地的文化。
1992年,林珲与伙伴们发起成立了全球华人第一个地理信息领域的专业协会——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当时的想法,可以说是想抱团取暖和为中外学术交流搭桥。”林珲说。第一批GIS华人学生到海外求学、求职,也会遇到像当下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希望创立一个能够交流互动的社区,分享知识,分享经验,也希望吸引海外GIS和有关领域的学术和科技界朋友。
林珲回忆起当年自己留学的经历。1986年,他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布法罗大学的一次地理系晚会中,学者马博教授说道:“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个学术圈,只有北美、部分欧洲和澳大利亚有。”正是这句话,让林珲决心创立一个属于中国留学生的地理信息学术组织。
这30年来,CPGIS致力于推动海外华人与中国内地的科研合作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林珲认为他和协会成员交出了一份比较好的答卷。“我们内部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或者工作机制,有我们自己的理事会章程,甚至学术期刊。而且还有不少的工作组比如学术年会工作组、学术出版工作组、学会期刊工作组等,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自我管理合作机制。”提起CPGIS,林珲颇为自豪。
林珲牵头助推CPGIS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鄱阳湖研究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库
现如今,CPGIS已经成功与国内学术界建立联系,并将科研和学术成果在国内进行推广,形成属于CPGIS的影响力,成为链接海外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桥梁。2022年是CPGIS成立三十周年,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三十年发展,目前很多CPGIS成员已经进入国际的一流学术圈,CPGIS大会及其成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高。
“对于留学深造或留居当地就业,都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想法追求,家庭背景、情感机缘都不甚相同。我曾经跟很多朋友讲,我们现在太内卷了,年轻人竞争太激烈了,世界上有那么多地方有资源,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发展呢?”
如今,通过类似CPGIS此类兼备海内外影响力的平台,将华人学者团结起来,也让更多年轻人有平台能够实现理想。
对于一些担忧和迷茫,林珲秉承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观念。“对于出国留学和求职,我都建议有想法的大家能够亲自去看看,就能知道哪里最适合自己,自己最想做什么。”
转变观念从课程设置的源头抓起
林珲认为,国内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国内测绘地信专业的体量比国外要大得多,许多国内高校都有测绘地信相关专业,甚至不断拆分、细分。在一个国家里,数百所院校都开设了测绘地信相关专业,可想而知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士数量有多少。”林珲说。
林珲还指出国内的测绘地信基础教育做得较为扎实,理论知识抓得十分细致。但这也导致了部分课程重复以及专业实践不足的问题。“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相较于国内来说比较有限,但在实践、科研等自由探索的方面给予了补足。”
这是优势,也是“内卷”的起由之一。如今,有关测绘的需求日新月异,数字中国、实景三维等重大建设需求,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基础组件,是“新基建”的一部分。在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着对技术、设备的要求。比起单一的技术型人才需求,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重心逐渐偏移为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需要意识到的是,如果不想自己被边缘化,必须要跳出传统意义上的“测绘”。
林珲分享了当年他的毕业典礼上,原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王之卓院士对毕业生们的寄语。“我记得在80年武测毕业典礼上,王之卓院长给我们讲的话,他说我们一定要跳出地形图。他希望我们能看到外部有遥感,有更宽阔的天地。不仅仅要跳出地形图,还要跳出传统测绘本身。”林珲回忆道。
“过去的测绘地理信息局经历了调整,最后我们看到它并入到自然资源部里,并到一个更大的政府部门和更大的框架。测绘的职责和定位发生了改变。这样的调整实际上为测绘打通了和很多部门的关系,得到了发展机遇,也提示了我们要破圈。”
因此林珲认为在本科阶段,培养人才的时候不宜太“专一”。“现在很多人的成功都在于跨界。”林珲以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安排为例,“香港中文大学当时规定了本科生必须是修外系的。我觉得这个规定挺好的,比如说理学院有多少学分必须修读文科的课程才能得到学位。这样的培养思路让学生毕业以后,他还可以再思考到底往哪方面发展,即便是还在测绘领域发展,他也能分析出社会需求是什么,这就契合了我将要提到的需求和技术的匹配。”
林珲坦言,技术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原理性课程,比如当年学习王之卓院士的共线共面方程、陶本藻教授的测量平差理论等。工科的学生应该辅以人文社科的学习,学生就能学会思考社会需求,贴近社会需要。
正值春招,学生求职、企业招聘火热进行中。不少人就反馈了院校课程设计与实际要求脱节,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毕业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很快地转换应用到现实岗位中等问题。另外,不少毕业生也缺乏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对自己即将要任职的岗位、进入的行业认知甚少。
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从学生踏入大学校园那一刻就应开始布局。
从专业和学科设置方面,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制定及时调整的机制。“就业形势目前来看是蛮严峻,因为我们的体量大,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兼备。但我们也要看到提上日程的数字中国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等,在未来几年社会需求还是很大的。在学校培养阶段,我们就应该不断去调整。”
在林珲看来,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很多学校的课程其实是重复的,需要斟酌精简。要分配出时间让学生去了解社会需求,跟老师,甚至是企业做一些科学研究或横向的社会需求项目。”林珲指出,让学生知道社会上有哪些部门,哪些行业是需要他们的,这样学生在毕业以后才不至于千军万马去考公务员。
“这个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测绘地理信息院校培养人的时候,要注重这种社会需求的教育。”林珲强调。
寻找先进科技与社会需求的交点
谋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对于就业问题,林珲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如果掌握了科学技术发展曲线和社会需求曲线的交点,我们就找到了成功的支点。我认为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事实上,这句话对于行业、企业、个人都同样适用。把握这两个点,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就不再那么迷茫。
林珲提示现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可以去关注的方向很多。“从国家需求上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我觉得现阶段这就是最大的社会需求。”
该《规划》指出要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等五大要求,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紧密相关。
“因为整个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有一个底座。地理信息在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提供参考系统、完善基础数据、进行三维的实景测量,也包括了我们现在常常提及的数字孪生、实景三维中国等,这些重大社会需求是我们要关注的。”
在技术方面,林珲强调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去了解其他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冲击。“不要把这个冲击先入为主地归为负面影响。‘危机’,有危便有机,实际上它可能就是一个机会。”
从已被多数人熟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再到现在常常被提及的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等,林珲认为我们要想办法去“融会贯通”,将新技术加入到测绘地信的方法体系中来。
“从最原始的、徐霞客游记式地靠人步行天下,以眼为尺,以脚为丈,手绘地图,再到如今的卫星导航、遥感、激光雷达等,测绘的方法体系跨越和升级正是得益于源源不断的新技术的加入。随着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融进来,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计算机等,这样我们就能让测绘地信变得更强大,更有生命力,而不是被人家边缘化了。”林珲说道。
“我们的遥感科学就是这样。其中涉及了许多方面。通过不同的探测方式连成了一个立体的监测网络或说高感知地球网络。”林珲举例道,“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能够去收为己用。”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学科。
“对于个人来说,光知道社会需求,不知道有新的方法、技术,人家可能不需要你;另外,光有一身本事却不知道能够用到哪里,落不了地,自己也找不到实现价值的位置。”林珲解释道,他希望毕业生们能够基于这两点上去重点思考。
林珲总结,首先是找到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大家一起开放思路、跨界融合;其次是形成新的方法体系;最后是在新的方法体系之下,提升技术水平。“就以现在社会关注的环境保护、灾害应急、粮食安全等领域来说,在得知这些需求之后,我们要去思考有哪些方法能解决现有问题。从方法上再去看可以通过哪些技术来支撑。”林珲强调,如果没意识到需求、方法、技术这一逻辑顺序,这个“回头路”走起来就十分辛苦了。
“当然,这需要我们一同努力,就应从学生学习培养中开始。”对于未来测绘学科的人才培养,林珲认为需要多方的协同努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或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林珲也送上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荐读
谷歌地球更新乌克兰部分地区影像
第八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精彩瞬间!
郭仁忠院士:打破“数据孤岛”不止要加强顶层设计,更要完善底层设计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相关专业学子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精准对接的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