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小现象

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小现象

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小现象1. “事后聪明式偏见”人们以为某些事实的证明仅仅是调查常识,结果显而易见,但是可能之前两种说法都行得通。很多情况的发生,只需要给予一些解释,人们就会认为这显而易见

1. “事后聪明式偏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社会心理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

人们以为某些事实的证明仅仅是调查常识,结果显而易见,但是可能之前两种说法都行得通。

很多情况的发生,只需要给予一些解释,人们就会认为这显而易见,比如:

l 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比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适应方面会遇到更多问题(比起“社会人”,知识分子对与战斗所带来的焦虑更不能适应)

l 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适应炎热的南海岛屿气候(南方人更适应炎热的气候)

l 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热衷于晋升(多年的压迫会降低成就动机)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知道事实之后才会想起它的存在。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的容易。事实上,教育水平低的士兵适应性更差,南方人并不会比北方人更喜欢热带气候,黑人士兵更热衷于晋升。

同样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体验到这种现象,比如在股市震荡之后,大多数的评论员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这种现象会让社会科学家发现的事实看起来只是常识,同时,这对普通人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事后聪明偏见可能会令人们妄自尊大,高估自己的智慧。不仅如此,由于结果看起来似乎有预见性,所以会倾向于对看起来显然是错误的决策而去责备决策者。除了责备决策者,当自己回头看自己所犯过的“愚蠢错误”时,也会自责不已,对自己过分苛责。所以保持理智,不要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过高的评价。

2. 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_社会心理

焦点效应指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透明度错觉是以为自己的表情会清楚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并会被在场其他人注意。

吉洛维奇做过一个实验,他让某大学的学生穿上Barry Manilow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有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他的衣服,实际上注意到的只有23%。

我们会认为他人高度关注自己的失误,并嘲笑自己。当我们演讲时下意识的做出某些小动作,或者是某人的生日上忘记为助人准备礼物,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苦恼,以为大家会认为自己是个怪人。但是研究表明我们这些折磨,别人可能不会注意到,或者很快就忘记了。

3.自我服务偏见

人们会轻易的为自己的失败开脱,认为这是运气不佳或者其他客观条件导致的,同时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认为成功源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想想有多少汽车司机朋友们愿意为自己的事故承担责任呢?在保险单上,司机们总是这样描述他们的事故“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就跑了”、“我刚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个路障突然弹出来挡住了我的视线,以至于我没看见别的车”。

这种现象在既靠能力又靠运气的情景中尤其明显,比如打牌、考试。人们打牌时,赢了总觉得是自己打的好,输了便说自己运气差;考试成绩好会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考得不好会说这题我要是复习到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

人们总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例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婚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许多已婚的年轻人通常认为,在清理房间或照顾孩子这些方面承担的责任,比配偶要多。在加拿大的一个全国性调查中,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显然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婚姻和谐的。

“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事是每个人都有的,那就是每个人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相对缺少客观测量的指标,更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

4. 信念固着

社会心理_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

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并且难以被纠正,我们越极力想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

一旦我们确信一个呗指控的人犯了罪、一个令人讨厌的陌生人的确会表现出那样的行为,或者某一股票市值一定会上升,那么及时我们的解释遇到了相反的证据也不会改变。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吗?唯一的办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但事实上,解释各种可能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相反的观点,可能是促使了人们去仔细考虑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5.直觉——心理捷径

社会心理_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

有时需要在十分有限而宝贵的时间内同时加工众多的信息,所以我们的认知系统形成了专门化的心理捷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形成印象,做出决定和生成解释。通过直觉,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思维策略。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仓促间做概括是危险的,但同时也是有适应意义的。

l 代表性直觉: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这种直觉会导致人忽视其他更重要的信息。

举个例子:设想一下小王25岁,单身,性格直爽,并且很聪明。她大学专业主修的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对歧视和其他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并且参加过反核武器示威游行,基于这些基础,你认为以下哪一种表述的可能性更大?

A. 小王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B. 小王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并且在女权运动中很活跃。

大部分人认为B的可能性更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案例中小王更多地展示出了女权主义者的形象。但是是银行出纳员和在女权运动中很活跃是两个时间,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不可能比一个时间单独发生的概率更大的。

l 易得性直觉:指当我们进行评价时,会根据映入头脑的现有例证来做出回答。这会导致我们过度重视生动鲜明的例证,而对错误的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心理。

你是不是也认为乘坐商用飞机旅行比乘坐小汽车旅行风险更高?实际上,发生汽车事故死亡的概率是飞机失事的26倍。而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因为飞机失事的场景对大多数人的记忆来说是更容易联想起来的。

l 锚定效应: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进行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这里最初的估计值就相当于锚定,以后的调整是在锚定基础上的微调。

例如将下列A行数字呈现给一位朋友,将B行数字呈现给另一位朋友,请他们5秒内估算出数字的乘积:

A:1X2X3X4X5X6X7X8

B:8X7X6X5X4X3X2X1

有没有发现尽管两行数字的计算结果相同,但是会估算的B行数字更大一些?这就是锚定效应,这种技巧可以用在商家定价上。当商品初始价格定高时,买家内心的购买价格也会相应在定价上做出幅度不大的调整。

l 框架效应:对收益和损失的知觉,通常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即使处于相同的位置,但心理效应可能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决策中参照点和你重要的原因,看起来像是收益或损失的东西,将部分由收益决定。

幸存框架:

1. 手术:在100个做过手术的人中,90个做了术后期还活着,68个在第一年年底还活着,34个在第五年年底还活着。

2. 放射治疗:在100个做过放射治疗的人中,所有人过了治疗期还活着,77个在第一年年底还活着,22个在第五年年底还活着。

你选择哪种治疗方式?

死亡率框架:

1.手术:在100个做过手术的人中,10个手术期间或了术后期死亡,32个在第一年年底死亡,66个在第五年年底死亡。

2.放射治疗:在100个做过放射治疗的人中, 没有人在手术期间或了术后期死亡,23个在第一年年底死亡,78个在第五年年底死亡。

你选择哪种治疗方式?

在两个框架下你的选择是一样的吗?可以发现,人们在面对实际相同的问题时,可能会做出根本不同的决策。在收益框架下,我们是风险偏好的,在损失框架下,我们是风险规避的。正确的决策应该同时在两个框架下思考问题。

6. 自我实现预言

信念会影响感觉和行动,并通过在这些行为改变自己的现实。莫顿指出,如果人们相信银行即将倒闭,纷纷排队去提款,他们错误的知觉便可以创造出事实。

除了自我实现语言,还有一个期望效应:罗森塔尔发现研究中的被试会坚持等待他们期望的结果。比如当老师相信某个学生的智商更高时,这个学生在智力测验上真的会表现更好。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知道了信念的力量,所以多相信自己,对自己对他人富有期待,可能会产生惊喜的结果。

7.讨价还价:登门槛效应和留面子现象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社会心理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

登门槛效应: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你一个小忙。因为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种方法在营销策略上有着广泛地运用。一个最初没有损失的承诺,如返还优惠券或者答应听一个讲座,经常会让我们做出更多的承诺。

留面子效应:与登门槛效应相反,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使人接受要求,提高人的接受可能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种方法被称为“留面子技术”。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的大要求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心理的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商场中的售货人会把价格订得远远超过实际应有的价格,然后在讨价还价中通过让顾客在拒绝高价时接受一个比高价低得多而实际又高于应有价格的价目。他们把一件衣服标价为1000元,等顾客相中并犹豫时马上过来解释:“价格可以商量嘛。”你心里合计,砍半价自己应该不会亏,还价500元。售货员装出亏本的样子,“你再添点,500元卖给你我就亏了。”你再坚持一会并做出走的样子,他马上说:“成交,这亏本卖给你了”。实际上这衣服可能只能卖400元

8. 过渡合理化效应

给予外部刺激让人做喜欢的事,会使人更多的归因为外部刺激。比如答应给孩子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心理喜欢的事,比如玩游戏,孩子将会把游戏视为工作,当不给予报酬后,对游戏的兴趣会降低。但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成就,还是会增强内部动机的;如果报酬是为了努力,那会降低人的内在兴趣。

9.社会助长、社会懈怠

社会助长:当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可能更加出色。不过也有研究发现他人在场也可能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扎伊翁茨发现一个定律:他人在场时如何影响我们的成绩的取决于所做任务的难度。如果所做的任务简单且熟练,那么他人的在场会促进成绩的提升,但如果所做的任务复杂且困难,那么他人的在场会降低成绩。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社会心理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

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自己的努力。我们小时候就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这就是一种社会懈怠。八个人一岁的团队拔河比赛中队员使出的力气与它们各自参加个人拔河比赛时使出的最大力气的综合是不一样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_社会心理

个体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会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小。个体可能因为责任没有分摊到自己身上,而减小努力的程度,从而产生搭便车的行为。

如何减少社会懈怠呢?具体而言,可以分配好团队内每个成员的任务,当责任落实到自己头上时,懈怠程度也会相应减少。

10.群体极化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_社会心理_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群体的讨论结果会加强最初谈话的倾向,冒险者会更加冒险,顽固者会更加顽固。群体极化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群体讨论就有可能有这种现象。在学校里、在社区上、在互联网上,总有这种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而使讨论结果不断走向极端的情况。

相亲节目中,一个男人上来,外型不错,谈吐都还行。突然有嘉宾扔出一句话,明显的质疑。接下来,男人的厄运来了。所有女嘉宾开始揪住这点不放,批判、攻击、挑衅、打压,好像有人扔了一块砖,其他人就得齐心协力把他拍死,否则就是对民意的背叛。其实,男人真没那么差,不过是多说了一句话而已。

9.11事件也是由一群有共同目的的人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化效应导致的。群体极化导致的过于极端的结果可能会对个人、对组织、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遏制这种现象呢?

l 将群体分为若干小组,最后汇总他们的不同意见

l 在群体中插入一个“反对者”,无论是什么观点,都可以提出相反的思考,鼓励大家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l 邀请专家或其他旁观者观看讨论,提供尽量客观的意见

11.人际吸引(曝光效应)

什么因素孕育着喜欢、友谊和爱情呢?让我们来看看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

(1) 接近性:地理距离与功能性距离,即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与人际吸引里有关。这是由于曝光效应,有研究表明,在多次呈现刺激后,会对刺激的评价更加积极,当然这个刺激不能时没玩没了或者令人厌恶的,并且在人们无意识地接触刺激时,曝光效应会更加强烈。所以当你对某个人感兴趣时,有意无意地多在他面前出现,也许可以增强他对你的兴趣。

(2) 外表吸引力:颜值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吸引的重要因素,有谁会不喜欢美丽的小姐姐和帅气的小哥哥呢?男女都十分看中外表,不过研究表明,男性可能对外表的偏好更强。我们日常生活也能感受到帅哥美女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更受欢迎。不过就算长相不出众的人也不用太过灰心,因为根据匹配现象,一般人都会选择与自己各方面条件匹配的让你,如果外表吸引力不匹配,会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所以我们除了打造自己精致的外表,也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比如性格的宜人性和能力,扩展自己的交际圈。

(3)相似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调查显示,夫妻间的相似性越大会越幸福。相似产生喜欢,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所以当你想吸引一个人的时候,展示出自己与他共同的兴趣爱好,可能会让你在他心中加分呀。

(4)被喜欢的感觉:人都是有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当知道被喜欢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所以喜欢也是相互的,不要吝啬于表达自己的喜欢,当然过犹不及也不好。

12.责任分散(什么时候会帮助他人)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_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社会心理

小悦悦事件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小女孩在路上出了事故,路上行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给予帮助这就是一种责任分散。

人一般什么时候会提供帮助?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_心理社会发展理论_社会心理

这个决策树就很清晰地表明了观点,除了以上的因素,旁观者的数量、是否由他人已经提供帮助、时间压力、相似性、情绪等都有可能影响利他行为。

这些现象是不是都很贴近生活?有没有让你对自己的想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会不会让你今后的生活更加理智?

上一篇: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二)
下一篇: 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