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为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构成需要的层次。
(1)生理需要。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衣、食、住、行等。
(2)安全需要。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威胁、避免疾病、解除严酷的监督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方面:归属的需要,希望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友爱的需要,需要爱人、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
(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即自尊,充满信心;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会减弱。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
【ERG理论】
阿尔德弗尔把需要分为三类,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①生存的需要。基本生存,如衣、食、住、行等。
②关系的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3)成长的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
ERG理论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另外该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莱思·多亚尔和伊恩·高夫】
莱思·多亚尔和伊恩·高夫把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
(1)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人类基本的需要。另一个基本需要是自主。指自发、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
(2)中介需要
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教材举了11种中介需要: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人类需要类型】
按照起源划分
生理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在社会生产和交往中产生的需要
按照内容划分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用品
精神需要:学习、自尊、独立等
按照迫切程度划分
生存性需要
发展需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人类行为】
①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本能行为是不需要学习会的。习得行为是在后天学习的。
②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
③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偏差行为是指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划分常用标准有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标准】
(1)统计学标准。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或偏差的。如儿童身高属于中等偏下。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否则为偏差的行为。强调当地比较宏观的规范、价值观。
(3)行为适应性标准。正常人的行为适应环境。如果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他人带来不适,则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4)个体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
【人类行为的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
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它有外显的和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和社会范畴的,多种多样。
③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而现在的行为又将成为未来行为的基础。
④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⑤整合性:人类行为是有机统一的,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人类的个体行为是与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是各种特征协调一致的结果。
注:注意与“社会环境的特点相区别",社会环境的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社会环境的概念】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的特点】
①多样性:小到家庭、学校、群体和组织,大到社区和国家;客观存在的舆论、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等。
②复杂性:各个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
③层次性:有的是直接影响人,有的比较间接;有的影响巨大,有的影响微弱。
⑤稳定性:社会环境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
⑥变动性:社会环境在绝对动态变化之中。
【同辈群体的特点】
(1)平等性。同辈群体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开放性。同辈群体内部不存在特别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在语言、方式、话题等方面都没有限制。
(3)认同性。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对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性。
(4)独特性。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如在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甚至发型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社会环境-社区】
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①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似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
②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产生影响。
③社区本身有自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有约束作用。
④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类型:根据信息技术的含量,传媒可分为旧传媒和新传媒。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广播、电影、电视)被称为旧传媒;有线电视、电脑报刊、互联网、卫星电视等被称为新传媒。
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①可以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②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能改变受众的行为;③改变人们原有的立场;④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⑤为受众提供行为规范,供他们选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有:
①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③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④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具有能动性,人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处[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人可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改变社会系统。
⑤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是平衡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家庭类型】
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父母+多对已婚子女;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家庭教养模式】
①娇纵型:家长盲目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束。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横跋扈、疏懒散漫、贪婪无度的“霸王”心态。
②支配型:家长过分溺爱(生活上)与严加管束结合(学习上),孩子怯懦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
③专制型:家长,缺少爱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粗暴。孩子容易不信任他人、戒备心理严重、自卑、消极、暴躁、懦弱、依赖、反抗权威。
④放任型:家长,缺少爱心、耐心、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缺乏自信、自制力差、不负责任、情绪波动异常、待人处世具有攻击性、易受诱惑、做事权宜敷衍、缺乏理想。
⑤冲突型:家庭中人际关系紧张、冲突,价值导向不一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意志力薄弱、残忍冷酷、撒谎,大多数有激烈的反抗性,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⑥民主型:家长与孩子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孩子自尊、自信、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强。
【家庭的功能】
①情感支持,挫折和压力时的情感慰藉;②性爱满足;③繁衍后代④社会化:孩子在家庭中模仿学习,为将来更好适应社会;⑤经济功能。
【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纵向影响:家庭背景和过去事件对成员的影响横向影响:家庭成员互动带来的影响,如不同的教养方式。
【婴幼儿阶段主要特征】
心理发展:无意识记忆为主,机械记忆发达。在婴幼儿的后期,有意识记忆开始萌芽,2周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
社会性发展:婴幼儿社会化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出生至6个月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至2岁是社会性感情连接建立阶段,2-3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在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依恋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往往有更多的探索行为,而这能够促进他更早地形成自我认识。
【学龄前阶段】
心理发展:语言和思维发展互相促进。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
性别角色:儿童建立了性别角色判断的标准,偏爱某种性别角色。
道德发展:道德开始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交往范围:学龄前期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中,他们社会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父母、同伴和老师等。
【校园欺负】
社会工作者针对校园欺负问题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干预工作:
一是针对学校进行干预工作。在学校树立无欺负的良好风气,并制定惩戒制度;加强校园安全监控,推动成立包括学校、学生及家长在内
的委员会,强化家长与学校的联络与沟通。指导教师在班级内定期开展反欺负行为的教育活动。
二是针对受欺负者、欺负者和旁观者开展的个体干预。培养受欺负儿童的自信心与正确的社交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纠正欺负者的攻
击行为;鼓励旁观者给予必要的帮助等。
三是针对家庭开展干预工作。社会工作者评估家庭在欺负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对父母进行教育和培训;纠正不当的教养方式;减少家庭中暴力行为的出现;要求父母对儿童的欺负行为进行监督,配合学校和社会工作者开展活动等。
【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发展特征。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
有两极性。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使青少年经常出现反抗情绪,需要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家庭应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与青少年加强沟通,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中年阶段】
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生理不断变化,如更年期。
(2)心理发展。个体的固定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3)社会性发展。①情感趋于深沉稳定,性格也完全定型,意志成熟坚毅,情感控制能力加强,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②婚姻中责任感已经超越情感,婚姻更加务实。③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老年阶段】
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进人老年期后,个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发生较大退化。
(2)心理发展:进人老年期后,人的认知既表现出成熟性和稳定性的一面,也表现出衰退性的一面。
(3)社会性发展。角色的变化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