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文社科将走向何方?

人文社科将走向何方?

人文社科将走向何方?我是文科生,每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理科生们总会会心一笑。如果我夸理科生牛逼,懂那么多公式原理。你是理科生的话,我猜你99.9,会礼貌性回复“你们也很厉害,能背下那么多东西。

我是文科生,每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理科生们总会会心一笑。如果我夸理科生牛逼,懂那么多公式原理。你是理科生的话,我猜你99.9%会礼貌性回复“你们也很厉害,能背下那么多东西。”于是可能在大多数自然科学专业人员心中,文科生=记性好+字美 以我自己为例,我姐姐当年是理科生,每次回娘家看见我写点东西,都会拍着我的肩膀,露出欣慰的笑容,夸我不愧是文科生,写字就是好看。这个场景已经反复上演过三次了,而我从不点破,每次都回以微笑。毕竟,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她。是说“我也不只字好看好吧”亦或者“我在写什么什么理论,有兴趣听听吗?”似乎,都很别扭。不能说这是一种偏见,我觉得更多的是来自大众的一种误解。即人文社科专业价值不大,或者学习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普遍比较情绪化甚至极端点——脑子不好使。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就大众观点的一种推论,并不代表自然科学专业人员想法。

我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大众普遍观念,是有很多历史因素的。不必赘言广为流传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不必展示之前1:4的文理比例。所谓“饱腹思淫欲”,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中国物质条件都是很匮乏的。显然,什么学科能创造物质财富,什么学科能增强国力,什么学科是被需要的,人们自然就会去学什么,国家自然也就会去支持什么。如果大家还能记得学过的历史,偶尔想想中国历史,想想其他国家的历史,对比对比往往能发现历史的发展轨迹既有重合,亦有区别。可以推测自身国家发展,亦可避他国覆辙。可见,历史是挺有用的。咳咳。当然,其中也涉及哲学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地基,空谈精神文化是空想主义。但是只谈物质,人就会被异化,只在意科学,人也会脱离社会生活。没有说专注于自然科学研究不好的意思,只是极端化一下,社会上这么多人,不排除没有极端现象。即使不极端,任意一方发展过少都会阻碍思维的辩证和多样。我认为,好的社会氛围应该是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精神文化也要发展。而且精神文化的发展是人们主动的寻求,包括但不仅限于国家自己倡导、宣传和展示的文化。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一年能读几本书,能了解并记住多少自己专业和工作之外的知识。虽然知道现在大家休闲多以刷视频和打游戏为主。

我时常惊叹于文学创作者巨大的脑洞和超强的创造性,特别是仅仅通过文字叙述就能触动到我,震慑到我。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文学不过是遣词造句,咬文嚼字,甚至很多是无病呻吟。但我视其为脱离现实和当下的一种方式,读书,不论读什么书,除了可以打发时间,相比于看视频,额外还能获得一定满足感。所谓水过地皮湿,大概就是多了湿地皮的那点水。

社科森罗万象,商科真的是很有用的学科,即使不谈宏观经济的运行,国家的治理。单论钱财的获得和配置也需要每个人上点心,毕竟目标是保值的话,现在年轻人不是谁都买得起房子,房子价值在未来十有八九也是下跌的。这就需要在众多理财工具、金融工具中抉择,如果大家普遍不了解财务配置,甚至全部一棍子打死,那中国金融市场前景必然堪忧了。用小脑想想也明白这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一个好的市场氛围,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谁来做,更直接的问题,科研人员谁来养,我反正觉得国家也负担不了,最终还是要取之于民的。当下备受关注的心理学也是社科的一部分,但我觉得真正去了解心理学的人不多,绝大多数都是揪着心理疾病“谈虎色变”,我认为这很好的应证了“因为未知所以恐惧”这个道理,也应证了人们都存在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的现象。其余的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就都不必说了,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呼吸一样自然。

说到这,如果因为我喋喋不休的说了太多关于人文社科的内容,让屏幕前的你感到厌倦,我希望你明白,这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希望让大家知道人文社科所蕴含的内容之广泛,其价值的不可估量。至于可以预料到的,你喊着“我知道啦,你不要再叨叨了”就像当年回复家长叮嘱一样厌恶的语气,我觉得也没什么大碍。毕竟道理就像我从来都不怎么喜欢数学这个学科,尽管我知道其重要性,依旧内心排斥一样。但你如果说现在让我去看数学书,听一堂数学课,我依旧会屁颠屁颠去看,去听,即使什么也看不明白,听不懂,也会惊叹于数学的严谨和深奥。非要说的话,那种感觉就像我变成一个“气管炎”面对自己的老婆的发号施令,虽然嘴上嘟嘟囔囔,但还是会乐于去干的。俩词,尊重和理解。我这么一个脑袋时常抽筋的人,面对我不擅长甚至讨厌的专业,都能改变态度,换做是你,面对字字皆可读,句句能理解的人文社科,又有什么轻视它又或者拒绝它的理由呢?说这么多,不是因为我受到了什么歧视,借此泄愤,我言语间也完全没有这个意思。而且我自己清楚以我个人为例,具有特殊性,不具备普遍性。甚至我个人很多时候都会为文学专业同学的感性捉急,祈祷ta们多了解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理论。总之,目的还是那句话,引发人们思考,让彼此变得更好。如果你说让思维更完善是在坑害大家,那我无言以对,只能回以微笑了。

只依赖一种思维模式思考很多时候会产生摩擦和隔阂,了解的过多又会觉得信息错综复杂,遇事难以即刻取用。怎么样拿捏好一个度,将思维广度、知识体系拓展到什么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我也只是想说大家都有拓展思维的权利,至于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倒也不必分的那么清楚。而且在我看来两者也不是对立的,更多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毕竟以我个人感触来说,物理上,地球较宇宙之广阔显得微不足道,个人之于地球又无比渺小。在文学中,同样的道理常借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传达。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推动它的人不应该只是低头干活,更是会时不时的抬头思考。

上一篇: 刚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播报文章
下一篇: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