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何时观察到经济有周期性这个现象已无从考证。早在《旧约圣经·创世记》就有记录,埃及法老做了两个怪梦,梦到“七只瘦牛吞了七只肥牛”和“七个细弱的穗子吞了七个肥大饱满的穗子”。后来约瑟为法老解梦,说这是预示着埃及会出现七个丰年和七个荒年,荒年会吞噬丰年的盈余,并让法老早做打算。
不过对于经济危机的系统性研究最早见于1819年Jean Charles de Sismondi之书。在此之前,即使是经济学者(古典经济学),也把经济危机归罪于战争之类的外部因素。此后,经济周期才正式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接受严肃的分析和研究。也因此,学术上所指的经济周期,仅指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周期,不论社会制度——至于现代社会中非市场经济会不会有经济周期,请见鸭绿江对岸的隔壁邻居。
于是目前公认的经济周期,是以社会收入产出、就业情况、通货膨胀、股票市场及相关各项指标来衡量社会总体经济情况所表现出的周期性变化(以上小磕自创定义),图形表达如下:
当然这么完美的曲线只存在于理论中,而理论是纷繁复杂的现实的简化,简化意味着丢失信息。只是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有限,所以简化是必须的,也许在硅基生命或者其它什么材料的生命统治世界的未来,不再需要筛选简化信息,结论也不再是近似体?也未必,信息是无穷尽的。
扯回来。其实直至今日,学术界对于经济周期和它的成因依然众说纷纭,因为有太多因素会引起经济活动的起伏,包括看似很远的外部因素,比如1875年英国经济学家Jevons提出的太阳黑子理论:太阳黑子每十年左右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变化,这又影响农业收成,然后影响整个经济,于是经济周期也差不多十年一次——就结论来说,还挺吻合事实的。话说太阳黑子变化影响XXX的理论在大众中一向很有市场,不过A和B相关性高并不表示两者就有因果联系,这是常见的逻辑谬误。
所以小磕只能综合自己比较偏好的一些研究和理论,给大家大致描绘一下。
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C Juglar在书中首次提出,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并且他认为政治、战争、农业欠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并非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它们只能加重经济恶化的趋势。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
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称为“朱格拉周期”或者“朱格拉”中周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个经济周期概念(话说,按照法语,另一种译法尤格拉应该更符合Juglar的发音)。产生这个周期的原因如Juglar所说,主要是内生原因,当然后世在他基础上扩展了很多。
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各项指标都在逐渐向好,而人类又是一种很健忘又很有侥幸心理的动物,慢慢地就觉得好日子一直会持续下去。于是放心地消费,不在意储蓄甚至大量透支(反正会赚到钱的嘛),那些未雨绸缪的谨慎者还会被嘲笑;另一方面,生产者也一样,大量地扩张他的融资、投资、生产,还有扩张渠道,大把撒钱做广告、推广等等。结果就是,经济越来越热,产品越生产越多,物价(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还有生产资料)水涨船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想想是为什么)。但是这个链条无法持续,因为购买力的增长总有限度的,尤其是财富集中之后,所以繁荣最终会崩塌,泡沫终究会破灭。
于是经济下行,各项指标衰退,包括物价也因为购买者迅速减少而下跌。
但是在下行中,一方面消费者会开始节衣缩食,加上物价下跌,购买力重新开始恢复;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包括工厂店铺)会变得便宜,竞争也会随着大量公司倒闭或退出而减少,投资生产开始逐渐变得容易且有利可图。
于是经济跌到了谷底又开始恢复,人们的心理也开始恢复,周而复始。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Kitchin丰富了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期。
短周期比较微观经济学层面,主要是由于公司对市场信息反应滞后引起的。比如市场上突然某产品爆红,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公司们得到这个信息,先决定也要生产,然后投入生产,然后再卖到市场上。于是距离产品爆红一段时间后,市场上突然又充斥这种产品,价格暴跌。然后公司们又纷纷退出,然后循环。这些公司的行为同时也影响了就业、该产品价格和其它相关产品价格,还有股市等等。话说国内很多公司就蛮符合这种一窝蜂风格的,例子太多都没必要举了。
接下来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又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称为长周期。再到1936年,熊彼特Schumpeter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整合: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
熊彼特认为长周期的交叠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新技术的成熟使经济曲线从谷底开始上升,等新技术大规模实用,再扩散到各个领域和各个地方、各个国家就差不多到达峰顶(罗杰斯称为“创新扩散”),然后随着技术的陈旧、钝化,对社会的推进效用也越来越弱,而新技术尚未出现,于是曲线下行,在下行中,新技术被发现但还有很多问题,未被认可,所以谷底一直要到它成熟才出现。
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大家可以自己往下想。
在此之后,关于周期的理论依然在丰富和发展,而且尽管大多数人公认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本身,是内生的,不可否认外部原因会对周期运行产生各种影响。比如战争会打断经济的上行,而战后的援助计划则相反,就像二战前后的德国和日本。另外就是政府的干预,短期确实可以给下行的经济续命,让曲线强行回头,但是经济自有其规律,不改变经济运行的结构和要素,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而且可能会更猛烈。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周而复始。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由“蒋博的多棱镜”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 版权交易 ) 或者版权印( 版权印加载页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