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大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 一 马克思论三大社会形态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完整形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在《资本论》这个最初手稿中,马克思将整个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个人全面发展」三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新译为「三大社会形式」,也可叫「三大社会阶段」)。马克思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 物的 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政治上「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理论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者认为,应充分肯定马克思这个宝贵的思想遗产,而另外一些学者对此并不赞同。他们认为,它只是马克思「偶然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绝不是马克思「偶然提出的」思想,它不但有自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而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思考人类历史以及其发展的一般进程。如本书第五章第二节所论述,在该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经济历史状况与现实状况的分析,克服了黑格尔异化观的抽象性、观念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范畴。在这里,马克思以是否存在着「劳动异化」为尺度,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尚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以及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可以看作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本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改变。当时,马克思已经看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内在联系,但是,他更多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倾向于将「异化劳动」作为解释两者关系的重点。
在标志着新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马克思分析分工和所有制的嬗变过程时,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五种社会形态」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三大社会形态」的某种猜测。马克思着重从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入手,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状况、所有制关系状况等,以及它们对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个人自身发展的制约作用。依据这种制约的特点,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早期,由于低下的生产力的制约,个人通过家庭的、部落的或者是地区的联系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个体为自然界所支配。而在后来很长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个体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劳动交换、商品交换。个人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互相不依赖。然而,它们为劳动产品——物、商品所支配。只有到了未来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此时的社会才能出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真正地实现「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生产人们物质生活资料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如果从社会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的视角,可以作如下的解读:社会历史不但是作为客体的各个「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而且是作为主体的「 现实的个人 」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这个过程取决于获得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个人」,其生存和个性发展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的。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结底,决定着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
可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质上已经有「现实的个人」经历三大的历史阶段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初始阶段,生产不发达,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纽带是血缘。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是该历史阶段上「现实的个人」存在的基本特征。这是「自然的个人」阶段。「现实的个人」发展的第二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偶然的个人」阶段(也即进入阶级社会,叫作「阶级的个人」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也较快,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成为统治一切的经济基础。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个人的存在,摆脱了先前的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获得了相对的独立与自由。然而,这种独立和自由,是以人对物的依赖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这种物的力量无处不在,其对人的控制与压迫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内在的;人们对物的依赖和崇拜使人心扭曲、精神变态、道德丧沦;「金钱拜物教」盛行,人被异化了,变得更加片面了。「现实的个人」历史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有自由个性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历史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作了科学的概括: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物质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于「现实的个人」其生产活动的社会性及其在共同活动中必然产生一定的物质联系形式,「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必然采取与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其具体情况也作了一定的分析。他指出:「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马克思认为,同「自然的个人」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部落所有制」,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部落共同体」。这一阶段的历史形式还包括「古典时代的共同体」和「封建的或等级的共同体」等。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同「偶然的个人」的发展相适应,即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分裂基础上产生的、以「普遍」利益代表者自居的资产阶级国家,它只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在这种形式内部的一切斗争都是不同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斗争,而国家则充当资产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到了历史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同「有自由个性的个人」相适应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在这里,由于自然形成的分工与私有制的消灭,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灭,个人摆脱了对人与对物的依赖,于是人成为真正的、自由的、有个性的个体。
正如本书第十二章所指出,依据新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还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统一过程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来阐释。通过一定的社会形态表现出来的「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可说是「宏观结构」的历史。对历史的考察只停留在「宏观结构」的层面也许可以看到各种历史形式的依次更替,并根据这种更替进行历史分期进而把握历史变化的普遍规律,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现实发展远比这种大角度要复杂得多,具体得多。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的视角,即从「微观结构」的层面说明人类历史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依次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类历史嬗变。历史发展前两个大阶段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第三阶段还只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发展距离这一理想的实现还很遥远。然而,前两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已经为未来阶段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可以预言,这个美好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已经存在了。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搜集了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在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前史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经典论述。在 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第 1 卷第 1 篇第 1 章第 4 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马克思已把关于三大形态理论观点简要地公之于世。《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所阐述的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比之于 1846 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实的个人经历的社会形态的思想,其研究深度与科学性有了极大提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