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构:
2.社会认知
2.1.进化与偏执的大脑
2.1.1.有关思考的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2.1.2.狩猎—采集者的思维和人类的普遍性
2.1.3.大脑固有的偏见
2.1.4.自我中心偏见
2.1.5.为什么坏事比好事具有更大威力
2.1.6.人类的两种思维系统
2.2.进化和社会大脑
2.2.1.社会痛苦为什么如此强烈
2.2.2.“我们—他们”的部落心态
2.3.核心社会动机
2.3.1.归属
2.3.2.理解他人和准确预测
2.3.3.控制
2.3.4.被重视需要
2.3.5.信任
2.3.6.有关社会动机的小结
2.4.感知与解释我们的社会世界
2.4.1.归因与解释: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
2.4.2.基本归因错误
2.4.3.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以及自证预言
2.5.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
2.5.1.对比效应与社会比较
2.5.2.图式与启动
2.5.3.首因效应的力量
2.6.便捷式判断和记忆:引导我们的社会世界
2.6.1.代表性便捷式判断
2.6.2.易得性便捷式判断
2.6.3.情感便捷式判断
2.6.4.我们何时会使用便捷判断
2.7.心理时间旅行:预测未来和回忆过去的偏见
2.7.1.积极预测
2.7.2.重构记忆
2.7.3.自传体记忆
2.8.与内心的认知吝啬者相处
1.漫长的演化历史将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塑造成了什么样子?
大自然是一名乙方的设计师,而甲方,就假定是某种神灵吧。甲方的需求是,要设计出一些“问题解决器”,这些问题解决器要能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不断解决生存中遇到的难题。
大自然这名乙方设计师,本身并不聪明。甚至可以说,大自然是彻头彻尾的弱智,完全想不到任何巧妙的设计方案来满足甲方的需求。
但是,大自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时间特别多,寿命无限长。于是,大自然决定用超大规模反复试错的方式来设计这些“问题解决器”。
这种设计方案,就是进化论,或者叫演化论。
就是让这些问题解决器不断进行差异化的自我复制。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就会复制得更多一些。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就会复制得更少一些。久而久之,就能诞生出许多善于适应各种环境的问题解决器。
人类正是大自然的最高杰作。
人类,凭借其独有的聪明才智,拥有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有人生活在平原处,有人生活在高山里,有人生活在河流边,有人生活在谷地处。地球上到处都分布着人类。这些人类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些人都生活在人群里。每个人身边都有一种环境,一种由其他人组成的社会环境。
农业大概是在一万年前才出现。工业更是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人类过着数十万年的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所以,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塑造当今人类思维模式的环境,主要是采集—狩猎者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农业环境或工业环境。
在采集—狩猎环境中,人们会形成小规模的部落,估计大概是100到230人之间。人类能适应这个规模的集体生活。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一起去打猎,一起采集植物果实。男人们想要占有漂亮的女人,女人们想要依靠强大的男人。我们排斥那些不合作的人,比如盗窃者或者说谎者。我们渴望从他人那里学习知识和经验,变得更聪明和机智。遇到其他人群时,我们会杀死对方部落的男人,占有对方的女人。我们想要拥有值得信赖且强大的盟友,我们也想要成为别人的值得信赖且强大的盟友。
在漫长的采集—狩猎的小规模群居生活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些特点。本书称之为偏见或偏误。但实际上,我更倾向于称之为特点。因为偏见是一个贬义词,暗示我们不应该持有这些偏见。而特点则是中性的,它并不暗示这些特点总是会带来糟糕的结果。
《社会性动物》的第二章只简单介绍了这三个特点:
证实偏见:我们倾向于注意、记住和相信那些能证实我们已经相信的信息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不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信息的信息,我们倾向于忽视、遗忘和拒绝接受。
自我中心偏见: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且,人们有时也会认为别人也特别关注自己。但实际上,别人更关注的是别人自己。
消极偏见:人们似乎更关注坏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同样是损失100元或者收入100元,似乎损失100元的痛苦不是收入100元能抵消的。可能要收入150元才能抵消。所以,比起获得收入,人们更关注如何避免损失。
实际上,2.1.进化与偏执的大脑这一节,最重要的部分,正是2.1.6.人类的两种思维系统。这里称之为自动处理系统和受控处理系统。人们一般把受控处理系统看作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称呼人类为理性的动物,正是因为人类拥有受控处理系统(有时称之为系统2或者过程2)。
但是,虽然人类的几乎所有行为和决策都同时受到这两种系统的影响,但几乎总是更多地受到自动处理系统的影响。Jonathan Haidt用的比喻是骑象人。每个人都是一头大象和一个骑象人的组合。骑象人以为自己是主人,但实际上大部分行动都是大象在控制和实施,骑象人只是负责调节和引导。
这也是“认知吝啬者”或者叫“认知小气鬼”的含义。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倾向于让自动处理系统去解决各种问题。我们会尽可能少地调用受控处理系统。
换言之,在能不思考时,我们就会不去思考。我们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想要走捷径。我们想要从最少的信息中获取最多的结论,而不是获取更多信息再做出决定。我们想要让别人,特别是我们相信的专家,来替我们思考,告诉我们该做出什么选择和决策。
2.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人类有着什么样的普遍心态?
如果狮子会看电视,那么电视上会有什么呢?
其他狮子。
人类总是在关注其他人类。或者说,心智总是在关注其他心智。我们人类很想知道其他东西的意图和行为。甚至,我们会把没有意图和行为的东西,也解释成有意图和行为。
在22页,大家看到了阿伦森描述的一个实验。搜索Heider and Simmel (1944) animation,能在Youtube上找到这个1分多钟的短视频。
在这个视频里,实际上存在的是动来动去的三角形和矩形。但许多人从视频里看出了两个男人在争夺一个女人。
好些年前,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实验时,内心有极大的震撼。可以说,这个实验让我对人类心智的认识,一下子上了一个阶梯。也许你们会和我有一样的收获。我们人类在诠释各种现象时,总是习惯性带有目的论的色彩。那篇论文标题是: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pparent Behavior
再来看2.2.1.社会痛苦为什么如此强烈。
我时常将语言看作一种魔法,用语言去攻击别人,比如辱骂、讽刺、嘲笑、羞辱等,实际上是对别人展开的魔法攻击。这种魔法攻击的伤害,并不亚于拳打脚踢等物理攻击。
正如“打脸”一词的多重含义。它可以指有人打了你的脸,也可以指有人公开指出你说的话是错误的。而后者似乎和前者一样痛苦,虽然你脸部皮肤的痛觉感受器没有被激活。
之所以我们不对魔法攻击免疫,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一样,都是适应性的。被火烧一下,很痛,这样我们就记住要远离火。被打脸,很痛,这样我们就记住了,下次发表什么言论之前,要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工作,搜集更完善的信息和证据。
这一节的核心是2.2.2.“我们—他们”的部落心态。
与“我们vs他们”相关的概念,是内群体偏见和外群体偏见。内群体就是“我们”,就是你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外群体就是“他们”,就是你认为自己并不所属,是别人所属的群体。
内群体偏见,就是认为“我们”是好的。外群体偏见,就是认为“他们”是不好的。
如果是在部落冲突不断的采集—狩猎者时代,这种“我们vs他们”的部落心态,也许有利于我们生存并发展壮大。毕竟,掠夺坏人的资源和防止坏人掠夺我们这些好人的资源,对于生存来说,是必要的。
但在注重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当代社会,这种心态除了加重人际冲突之外,并没有太多好处。
这部分内容,也就是社会认同理论,因为我平时聊得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3.我们人类究竟想要什么?我们有着哪些社会动机?
“动机理论”可能是对于大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最有用的心理学知识。因为,了解别人想要什么,就能更好地和别人相处,甚至能操纵别人为我所用。
这里一共归纳出了5种社会动机:
2.3.1.归属:也可以称之为社交。社交不是指请客吃饭,而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往,让彼此产生了有意义的稳定联系。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想要交朋友。
2.3.2.理解他人和准确预测: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在你睡觉的时候杀死你。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往好的方面想,知道别人的行为模式,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别人相处。
2.3.3.控制:这个也可以叫“自主”或者“避免被控制”,也可以称作“自由”。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想要控制自己。而现代化的监狱之所以能起到惩罚的作用,就是因为它阻碍了人们的自我控制。
2.3.4.被重视需要:大多数人在评价自己时,往往会参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只有当周围人都很重视我们时,我们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即便仅仅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也需要他人的重视。
2.3.5.信任:这个无需多言。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不诚信的窃贼或者没有真材实料的骗子。个体如果没有来自他人的信任,也就无法成为群居动物的一员。
让我们虚构一个公司。这个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很认可这家公司。每天上班时,就像是去了第二个家里。同事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大家就像是多年的老友,对彼此都很熟悉。每个员工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主要是由自己来决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而不是由领导来控制自己。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因为自己能力很强,别人都在或多或少依靠着自己。同时,同事之间也都高度信任,不需要什么监督机制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这样的大规模公司通常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把人数要求降低,比如夫妻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或者三口之家,或者几个铁哥们或好闺蜜组成的小型朋友圈。那么,这种能满足人们所有社会动机的群体,的确是存在的。
而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最想要的,就是一个好的群居环境。组成这个好的群居环境的要素,除了空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他友善的人了。
4.我们人类如何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人们会形成哪些不同类型的解释风格?
假设小明考试拿了满分,那我们就会去尝试解释,他为什么拿了满分?
一种解释是,这次考试很容易。比如,我们也许发现,几乎班里所有人都拿了满分。
另一种解释是,小明这次运气超好。比如,考试是10道选择题,而小明跟我们说,他全都靠猜,结果全都做对了。
还有一种解释是,小明实力很强。比如,我们发现,小明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对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做出不同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通常会低估环境的因素,高估个人的因素。为此,我们需要一些矫枉工作,也就是刻意多想一想环境因素。
比如,假设我的某个学员答应我在某个时间点交作业,结果迟交了1个星期。我可以解释成,这个学员很懒或者很笨。当然,也可以解释成,这个学员这段时间被其他什么事情耽误了。
就像我们自己在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情时,通常都会找环境的因素。我们闯了红灯,是因为时间很紧张。我们迟交了作业,是因为被别的紧急的事情耽误了。我们考试没考好,是因为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
既然如此,当别人做出类似行为时,我们就不应该归因成,闯红灯的人没有素质,危害他人安全。迟交作业的人没有时间观念。考试没考好的人比较蠢。
5.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判断的?这种影响会带来什么好处,什么坏处?
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当中,巩俐饰演的秋香并非国色天香。但秋香与其他扮丑的仆役对比时,似乎天底下没有比秋香更漂亮的人了。
人类对于各种事物的判断和评价,通常都是依靠对比的。
身高、体重、外貌、聪明程度、富有程度等,都需要对比不同人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出结论。
通过社会对比来做出判断,这是每个人都在依赖的判断机制。有时,别人会利用这个机制来操纵我们,让我们买一些不怎么值的东西(拿一个更差的东西来对比)。有时,我们也会利用这个机制来操纵别人,让别人认为我们很优秀(拿一些更差的人来对比)。
既然社会对比时刻都存在,人人都在使用,所以,我们不该称之为“卑鄙的手段”。我们要做的,是理解这种机制,然后尽可能扬长避短。
比如,当我们与那些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对比时,难免会感到失落。可能原先我们觉得自己很棒,但与那些人相比,我们便自惭形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此时,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一种成长型心态而不是表现型心态。我们不用把那些更优秀的人当作竞争对手,而是将其看作正面教材,当作学习的榜样和助力。这样,即便有对比,也没什么伤害。
6.我们人类经常依赖什么样的便捷式判断?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
这里只介绍了三种启发法:
代表性便捷式判断:以形补形就是典型。因为核桃仁长得和脑子有一点相似,于是许多人认为吃核桃仁能补脑。代表性便捷式判断,就是说我们时常根据一些表面的相似性来做出判断。我们把穿着白大褂的人看作医生,但实际上也可能是演员。我们以价格高低来判断产品质量,因为我们认为价格来代表质量。眼前这个高价格的产品很可能和高质量的产品是相似的。
易得性便捷式判断:我们根据回忆某事件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在阅读《思维的利剑》时,我们有详细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情感便捷式判断:如果一个东西、场景或人让我感到开心,那它就是好的。如果它让我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它就是不好的。在某些情况下,这的确没错。动物尸体让我们感到厌恶,于是我们远离这些可能让我们生病的东西。香甜的水果让我们感到开心,于是我们就多吃这些水果。在我们一边吃着他人赠送的香甜水果,一边感到开心时,就更有可能认为别人的想法真是好主意。办公室里谈不拢的生意,饭桌上往往能谈妥。
便捷式判断,或者叫启发法,并不总是不好的。但如果是在面对紧要的事情,最好不要只依靠启发法。
7.我们人类对于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预测,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
在学习认知心理学时,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记忆和录像机或录音机等数据存储系统完全不同。人类从不客观地记忆任何信息,人类在从记忆系统里提取信息时,总是在进行重构。
如果问人类的记忆系统有多准确?那么,事实上,应该是比大多数人以为的要更不准确。
同理,我们也很难准确地根据过去的数据,来预测自己未来会如何。
饥饿的时候,我们预测自己能吃下一头牛。于是在点菜时就会点得太多。
工作忙碌时,我们预测自己如果能有个长长的假期,一定能得到彻底的放松。但真到了假期时,我们也不见得会那么开心。
闲下来时,我们预测自己如果能有充实的工作,一定能收获更多的成就感,让自己更开心。但真变得充实了,我们可能又会抱怨过于忙碌。
A状态下的自己,难以预测B状态下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即便我们曾经都经历过B状态,只要我们此刻仍在处于A状态,我们就难以对B状态做出准确的预测。
不仅如此。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观察,从来都不是客观、详细、准确的。所以,我们难以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和状态。有些伴侣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可能对方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这是因为,对方对自己的观察,可能会更少受到某种偏见的影响。
8.在学习了“社会认知”这一节的相关知识后,我该怎么与他人相处?我该怎么与自己相处?
《社会性动物》的第二章,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这些知识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那么过一段时间,应该会全都忘光。
那么,有什么道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呢?
在了解了“社会认知”之后,我们的最大发现,与其说是人类依靠如此这般的方式去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如说是,人类基本上不思考。
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倾向于不思考。我们都是节能控,像大脑这么耗能的器官,当然是能少用就少用的。
这个概念叫“认知吝啬者”或“认知小气鬼”。对于认知资源,我们非常小气,能不消耗就不消耗。
对我个人来说,这有下面这几点启示:
1.大部分情况下,我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理智。我倾向于利用直觉、习惯和经验,跟从“内群体”的主流意见,排斥“外群体”的想法。
2.当别人的所作所为不能如我愿时,通常不是因为别人在深思熟虑后要存心和我作对。原因更多是别人没有深思熟虑。“他们”不是我的敌人。“我们”也并不总是我的朋友。
3.人类当然不是一些科幻作品中采用“蜂群思维”的物种,人类不是蚂蚁或裸鼹鼠那样的真社会性动物。不过,虽然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独立的,但独立的心智往往都在渴望与其他心智发生关系。作为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每个人都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是“独立思考”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