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
1.生产力发展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铁器使用: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春秋末至战国初,铁器广泛使用,锻造“熟铁”,冶铸“生铁”
(2)牛耕使用:
春秋时期出现犁耕,犁从耜演变而来,改为铁制
(3)施肥、人工灌溉的发展:
楚孙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槔”
(4)农学著作出现:
《管子·地员篇》记载土壤知识、《吕氏春秋》强调深耕熟耨
(5)农产量提高:魏国平常年景亩产1.5石
2.水利工程兴修(战国)
(1)魏惠王开大沟:引河水入圃田泽,又引之到大梁
(2)魏襄王邺令西门豹开渠引漳水灌溉邺地
(3)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开都江堰
(4)秦用郑国开郑国渠
3、田制、税制变化(井田制崩溃)
(1)春秋:
第一,从换土易居到辕田制(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区休耕)
第二,从共耕公田到废弃公田
第三,从劳役地租发展到实物地租
齐桓公“相地而衰征”,首先采用了按土地多寡肥瘠征收贡税的方法
公元前645年晋“作爰田”,废除了土地定期分授的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作州兵”,征发州人服兵役、缴军赋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正式承认私田合法
公元前590年鲁“作丘甲”,兵役、军赋负担者由国扩大到野
国野差别的消灭,土地私有化的发展
(2)战国:
第一,实行授田(行田)制:对象为平民,性质为国有,数额为百亩
第二,农民承担田租和力役:田租为十一,并交刍稿
4.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1)手工业:
春秋初期,工商食官,工商业掌握在官府手里
春秋中叶,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工商业向私人经营发展
战国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工细密,冶铁、纺织、煮盐、漆器等发展
(2)商业:
第一,商人:春秋出现独立富商;战国商业交换兴盛
第二,金属货币:春秋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战国各国均有自己的货币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铸造大钱,是关于铸钱的最早记录
第三,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渐趋一致
第四,高利贷资本活跃:称为“子贷金钱”
第五,城邑成为交换中心:春秋为政治中心,战国为政治、商业中心
5.城市发展
春秋时期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战国时成为交换中心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二、社会变动
1.春秋以前的社会等级
(1)贵族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平民阶层:庶人、手工业者、商人
(3)奴隶阶层:官府奴隶、家内奴隶、生产奴隶
2.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化
社会结构变动巨大,由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
春秋末年,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四民”(士农工商)
结构变动导致社会复杂化,统治者对治国方式作出调整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
(1)阶层内变动:
第一,诸侯凌驾天子之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二,诸侯权力下替,卿大夫主政,甚至代替原来的诸侯,为一国之君
(2)阶层流动:
第一,庶人上升为士,春秋后期可以为官
第二,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春秋后期可因战功为官,进入统治阶层
(3)新阶层形成:
第一,地主和佃农:贵族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成为地主,农民成为佃农
第二,自耕农开始出现:土地不再定期轮换,农民家庭占有小块土地,自给自足
3.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井田制瓦解)
(1)贵族阶层没落与地主阶层壮大:
第一,贵族阶层分化:成为游士、地主
第二,地主阶层壮大:贵族食封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土地买卖形成)
(2)自耕农普遍存在:
第一,转化途径:贵族转化、“国人”、“庶人”转化
第二,权利和义务:治田百亩,独立,有财产;缴纳法定赋税、定期服兵役
第三,存在意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3)佃农和雇农:
第一,佃农形成:农民失去土地,有的流离失所,成为“宾萌”;有的成为佃农
第二,雇农形成:农民出卖劳力,成为雇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