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脉络上,这门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当代西方政治思想课程的姊妹篇,继前两门课程讲述的古典时代到启蒙运动、19世纪末期到二战这两个阶段之后,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课程侧重于讲述二战后、尤其是时代前沿的西方政治思想。
第一讲 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之争:精英民主是否足够民主?
第二讲 追求公平的自由主义:罗尔斯论正义
第三讲 自由至上主义:哈耶克论自由和法治
第四讲 自由、民主与国家:新共和主义是如何可能的?
第五讲 当代西方国家观念论争:强政府还是弱政府?
第六讲 政治文化的复兴
第七讲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第八讲 绿色和平主义:社会运动兼政治思潮
第九讲 女性主义:为什么女性仍然因为性别遭受不公正?
前 言
这是一本研究型教材,最初是为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教育主干课“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而写作的。从知识脉络上,这门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想课程的姊妹篇,继前两门课程讲述的古典时代到启蒙运动、19世纪末期到二战这两个阶段之后,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课程侧重于讲述二战后(尤其是当代前沿)的西方政治思想。
但是,这本书又超过了仅仅为一门思想史课程写教材的要求。首先,它的主题更加广泛。二战后,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有交叉的趋势,作为对此趋势的反映,这本书不仅涵盖基本的政治思想主题,如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还涉及蕴含思想性的政治理论主题,如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其次,它的资料更加前沿。这门课在最初讲授时就强调以最新的研究作为资料来源,例如,民主专题中描述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内容和争议,女性主义专题中介绍了酷儿理论和性别差异的科学探讨。最后,它的视角是问题导向的,这更加区别于一般的教材。本书的各个主题通常以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焦点,围绕核心问题展示西方学术争论的脉络或结构。这个核心问题往往兼具学术敏感性和现实重要性,主要的争论观点也是多元化和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通过这种方式,最终使本书呈现出各个主题下的框架性知识体系。
这门课程是通识教育主干课,“通识教育”一词说明了它的授课宗旨,也说明了林林总总的知识服务于什么精神,根据什么标准被选择和组织。在我看来,通识教育和本课程有如下的关联:
第一,所谓通识教育,就是要求“知识视野宽广”。通识教育可能意味着教学体系的整体特点,意味着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知识板块相互支撑。单从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这一门课来讲,通识教育表现为选择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多个主题,在同一主题内选择多种不同观点,通过多元化来扩大知识的口径。
第二,通识教育还要求提供“基础性”教育。在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方面,一个本科大学生必须了解哪些主题,他/她的知识结构才是完整的,才能获得理解这个世界的智识基础?这是我始终考虑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基础性的主题。基础性的主题,是跨时间、跨国家、有发展、有深度的问题。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如果不了解基础性的知识,他/她的知识版图就会存在缺陷,对政治现象就会缺乏理性认识的工具。从“不了解这个专题会怎样”的角度反复斟酌,这门课程精心选择了9个专题。
第三,通识教育有其本质的价值观念——人文主义精神,它在政治学方面可以具体概括为培养独立思考的公民观。通识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培养,使人热爱美德和追求思想独立。这门课也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观,使之获得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理性和建设性参与的公民身份。
根据上述定位,这门课以专题的形式选择了二战后的9个西方政治思想主题,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在西方政治思想的话语中,“自由”和“民主”可能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因此本书前三个主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的。在民主理论方面,关于“精英民主是否足够民主”这个核心问题,介绍了从精英民主到参与式民主等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争论。自由主义分为两个主题,对应着自由主义的两个方向:一是追求公平的自由主义,二是追求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个主题是共和主义,这个主题在当代中国也曾经受到广泛的讨论。第五个主题是战后西方国家观念,强政府和弱政府的西方学术争论对我国的政府发展无疑提供了借鉴。另外,由于二战后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的交融,出现了一些在研究主题上介于两者之间的重要观念,其中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理论构成本书的第六和第七个主题。还有一些政治思想被称为新兴思潮或社会运动,它们关注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关涉未来。在这类思想中,选择了与当下政治气候有关的绿色和平主义,以及与性别平等有关的女性主义。除了上述主题外,为拓宽知识面,针对每个主题还编写了两到三个二维码知识点,对相关学者、概念、背景等进行了信息方面的补充。
本书的撰稿人也是这门课各主题的教师,他们是中国政法大学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的青年才俊。其中,李筠撰写了自由主义的两个专题,庞金友撰写了共和主义和国家观念的专题,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专题的作者分别是卢春龙和尹钛,郑红撰写了绿色和平主义专题,我写作了民主理论和女性主义专题,另外还担任本书的统稿和主编。这六位青年教师能够长期合作,源于其共同点——日渐浓厚的学术兴趣、清晰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有国内国外优秀的教育背景;都力求学术严谨踏实。除了教学团队外,外邀学者也带来了精彩的课堂讲座。这门课先后邀请过景跃进、刘瑜、周濂、佟德志、刘训练、于晓虹、聂智琪、陈伟等学者,主题涉及“民主理论中的代表问题”“反极权主义和政治概念新诠释”“宪政与民主的张力”“美国的民主是金钱政治吗”等。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作为课程负责人,向上述各位的杰出贡献表达由衷的感谢,并特别致谢本书的各位撰稿人。
最后还有一个必须谈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如何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课程。下面介绍的学习方法,也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些研究方法,但选择哪种方法往往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或者尝试用不同方法来学习同一种知识,都会产生有益的效果。
方法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种联系角度是将西方政治思想联系西方政治经验,以此了解政治思想在历史上如何产生,政治思想对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并根据历史语境或现代认识等不同的标准,形成对政治思想的评价。这种把思想和语境联系起来的方法,又被称为剑桥学派的研究方法。另一种联系角度是用西方理论来分析中国政治实践。建立这种关联时,一定要对特定政治思想的适用条件和主要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还有一种联系角度是实验性地将西方政治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实践。例如学习协商民主理论时,可以考虑在具体的事务中设计一种协商民主的规则,然后进行模拟演练,以便把握特定西方政治思想的内涵和总结适用经验的优劣。
方法之二是抽象的思辨方法。运用抽象的方法,就是去除具体的论述和有歧义的误读,把政治思想中的主要论证环节提炼出来,再组合成一个有逻辑的论证思路。西方政治思想洋洋大观,有时一种思想对应的著作累积上千万字,那么如何把握其思想精髓呢?用抽象的方法,有助于简化许多不关键的诠释,提炼出最精干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种方法,很适合有哲学爱好的学生。
方法之三是比较的方法。各种政治思想观念之间、思想家之间、思想的社会适用性之间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来学习其特征。例如,学习女性主义时,可以比较各种不同的女性主义观点有什么差别,有什么共同点;可以比较早期女性运动和现代女性运动的主要诉求和斗争策略有什么变化;也可以引申比较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的女性主义,什么议题类似,什么议题不同;等等。比较方法有助于掌握特定思想的特征,辨识类似的思想。
方法之四是批判性建构的方法。这个方法比较难,但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也最有收获。批判性建构方法从批评和质疑开始。提出异议的基础,不是肤浅地为反对而反对,也不是没有根据地一棍子打死,而是基于经验和逻辑的检验提出疑问和错误。批判之后还要继续建构,在质疑和错误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理论主张。
上述四种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而言,研究者当然不局限于此。
西方的第一位政治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强调智识生活的意义在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对自我的认识,既强调了个人的重要性、个人在宇宙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又提出了理性对于祛除无知的重要性,督促个人追求美德即知识的高尚生活。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的学习,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认识自我。但是对自我的认识,并不仅仅是内向的反省,更有价值的,是通过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前沿的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性水平,进而立足中国,有鉴别地运用上述知识,使思想和现实融会贯通。在这个循环往复中,对自我的认识才能随之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聂 露
2016年6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