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

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

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在知乎上看到叁道生的召集贴。我个人看毛选大概半年,随便看看,并不曾认真去研究。叁道生要求加群学习需要写一篇学习体会,并安排了第一篇为《实践论》,我对此文和《矛盾论》看得并不深

【在知乎上看到叁道生的召集贴。我个人看毛选大概半年,随便看看,并不曾认真去研究。叁道生要求加群学习需要写一篇学习体会,并安排了第一篇为《实践论》,我对此文和《矛盾论》看得并不深,主要是看不太懂理论,太累。平时主要是看革命方面的内容,因为有故事性,所以看得轻松。这第一篇,仓促完成,见笑了。而且我都是直接在手机上输入,所以文字疏漏,语言错误,在所难免,见谅!】

《实践论》第一段话,“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里提到马克思唯物论的两点,即“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今天先谈谈我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

第一点,“人的社会性”认知是革命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人的基本属性。理解到这一点,就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是依赖于别人的劳动,而不存在单方面的关系。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强调人与人的尊卑关系,服从关系,比如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第一纲,“君为臣纲”,强调臣子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关系,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这种伦理体系,道德认知就是否定人的社会性的,认为君主是天,是万物之主,不必依赖于臣子的劳动,更不必依赖于百姓的劳动;而臣子,黎民百姓则必须依赖于君王,是君王的奴才。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体系,正是强调这种单方面的社会关系,才唯系了封建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如果否定这种单方向的社会关系,否定所谓臣子对君主的忠心,忠诚,而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必然导致社会革命。同样,否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生存依赖,认为无产阶级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无产阶级也必须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那么也是必然导致社会革命。

第二点,“人的社会性”认知是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基础。实践就是为了人类生存而每个人从事的劳动。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不存在所谓毫无意义的劳动。剥削社会,压迫社会,否认个体劳动对社会的贡献,认为个人劳动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一个长工为地主劳动一年,其劳动意义仅是为了维持个人生存,而地主给长工一口饭吃,年末再给点工钱,以维持除吃饭以外的生存需求。这就否定了长工劳动的社会性。一只野兔觅食,毫无社会性可言;否认长工劳动的社会性,也就是把长工当作牛马一样的牲畜。否认人的社会性,劳动也就不是社会实践活动,而仅仅只是生存本能;承认人的社会性,劳动就上升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实践就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人的社会性”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对这一点的理解,决定了人的个人发展。比如以下几种社会现象,都与“人的社会性”认识有关。

(1)比如,有些人学生期间,学习成绩非常好,名列前茅,但是工作之后,表现平平,甚至比不上上学期间成绩不如他的人。当然有诸多原因,但是“人的社会性”认识不到,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上学期间,优异的个人学习成绩强化了人的个体性,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强,养成了缺乏协作团队精神,清高孤傲不合群等性格,对个人劳动,智慧看得过高,缺乏平等交流等,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够,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就全面优秀,结果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到各种困难;

(2)下级依附上级,上级轻漫下级,在人际交往中,出卖人格尊严以获取位置,或者以践踏别人尊严的行为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其思想根源就是否定人的社会性,认识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或者过高看待自己的位置;

(3)找不到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干什么都不乐意,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不能沉下心来做自己眼前的事,不是思考一下把事情做的更好,而是总想去做最“好”的事。殊不知,现在能做的事,能做好的事,就是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机会,是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益的事!

(4)有些啃老一族,大学毕业,宅在家里,不找工作,不走向社会,沦落为一个“巨婴”,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缺乏认识!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付出劳动,为别人服务,做点事,即使很简单,也能体现自己作为人类的价值!开始不会,慢慢学,多锻炼,就逐步成长了,受点挫折算不了什么,不要那么脆弱敏感!人只有工作,活着才有乐趣!

(5)等等!

上一篇: 认识社会(十二):不要问别人“为什么”
下一篇: 社会治理体系中社会组织的功能分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