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动力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而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无论是贫农和中农,还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但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要采用慎重的政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已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主题、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第一阶段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思路,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初步设想;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
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第二阶段 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第三阶段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第四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人的庄严使命。1993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国际环境:1、冷战结束,国际局势深刻变化,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2、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存在,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3、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4、以经济、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热化。(2)国内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就业压力大,私营、外贸、合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多种利益的冲突等等,共产党面临重大挑战。(3)党内环境: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增加,干部新老交替不断进行;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加,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反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联系“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第一,发展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第二,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它不仅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和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第四,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关键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三大纪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认识。
解放思想的内涵为什么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因为(一)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要求,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把着重点放在开拓创新上(二)与时俱进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所证明。(三)与时俱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与时俱进作为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从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要求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只有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首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局面,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其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又是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再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当前迫切的热舞就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如何理解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长期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因为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业劳动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需要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完善。所以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对基本路线核心内容最简明的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政治保障。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再审会注意提案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色还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上经济、政治“三步走”第一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小康社会第三步:到21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了。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注重公平,促进效率,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各自的长处。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晋级制度的基础,是国家音带、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过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吸收劳动就业、扩大商业出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都具有重要作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政治协商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与西方多党制度的比较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坚持两种制度并长期共存。。。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