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试论当代亲属关系之影响因素

试论当代亲属关系之影响因素

试论当代亲属关系之影响因素一、传统亲属关系的形成及其类别传统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以小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劳动力依附于土地,躬耕于土地,也被禁锢于土地,形成以土地为圆心的社会活动半径。

一、传统亲属关系的形成及其类别

传统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以小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劳动力依附于土地,躬耕于土地,也被禁锢于土地,形成以土地为圆心的社会活动半径。人从一出生便开始接触土地,以土地为生,以土地为业,以土地为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成熟、成家、立业、生子,并由此世代延续下去,形成了传统中国的农耕社会。

在农耕社会中,人被“禁锢”在土地上,构成一种近乎固态的社会形态,人们以家庭为单位,以农耕为业态,形成以土地为圆心的社会活动半径,以人际交往、生产生活交互为表现的社会活动形式。在这一范畴内,人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大致四类:一是从时间这一纵向维度来看,传宗接代、繁衍生息构成人最根本的社会关系,也即血缘关系。二是为延续血缘关系而与他人结成姻亲,简言之就是子女必须要与人结成婚姻关系才能使血缘关系延续下去,不然香火就到此为止了,由此结成姻亲关系。从社会活动范围这一横向维度来看可以继续分为第三类邻里乡亲之间人际交往构成的地缘人际关系,以及第四类商品交易、物品借还等表现形式构成的交易人际关系。

以上四类社会关系可以继续分为两大类,一是血缘和姻亲关系构成的内部社会关系,二是内部关系之外因邻里互动、人际交往、物品交易等构成的外部社会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前者表现为亲属、亲戚,后者表现为外人。因为血缘和姻亲构成的社会关系在词源学上有很多具体的名词和含义,深究太过专业且复杂,但本文不打算作为学术研究,故采取泛指的方式,将本文所指亲属概括为家庭成员(现代家庭主要指父母、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单元)以外的因血缘和姻亲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祖代(祖父母、外祖父母)、堂亲(父亲的兄弟姐妹)、表亲(母亲的兄弟姐妹)这一范围内的亲属关系。

二、流动性社会中亲属关系的趋向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促进,社会生产方式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单位、以农耕为表现形式的单一农业形态,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被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土地难以吸纳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简单来说就是现代农业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现代农业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实现更大规模的种植效益。而剩余的劳动力在政策、商业、交通等因素推动下,逐步转移到了其他产业中。从宏观视角来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工业、服务业中。从中观视角来看,早期剩余劳动力转移活动主要表现为“下海经商”、“进城务工”等,其身份是商人、农民工等。而从微观视角看,当代剩余劳动力转移活动主要表现为“北漂”、“沪漂”、“深漂”等等,其身份也可能是网店店主、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等。

如果说传统中国社会是相对凝固的社会,那么当代社会就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流动型社会。社会因人口的流动性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成“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生人社会”, 外来人口多寡、人口流动水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就是判定“生—熟社会”的重要因素。比如外来人口较多、人口流动性大、人与人之间基本处于陌生状态的大城市就是典型的生人社会。随着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社会“生”的程度就逐渐增强,传统中国社会中既已形成的社会格局和关系结构就会被这种流动性冲淡、冲散、冲溃,甚至冲破。以家族为例,家族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扮演着基层社会治理主要单元的重要角色,是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家族尽管分为多个分支,但个体首先归属于家族成员,尔后才是家庭成员。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家族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在宏观上讲,作为基层治理单元为社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从更微观更具体的视角来看,也为个体带来了诸多好处。比如心理上的归属感,因为彼时个人价值主要作用于家族,并在家族中得到认可和支持,由此认同家族、服务家族并依靠家族。又比如家族这一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亲缘共同体赋予了个体组织的力量,在悲欢喜乐、困苦哀愁上有整个家族的支持。比如家族内“胳膊肘不会向外拐”、“一致对外”、“护短”等特质给个体带来的安全感,此时的个体在社会中以家族的分支而存在,而不是以个体而存在。

反观当代社会,个人的心理归属感的来源变得多元,尽管来源表现不同,但实质仍然是个人价值发挥所在的单位组织,家族不再是个体唯一的价值发挥场所,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单位,比如当代人更普遍会讲自己在哪个单位(公司)工作,而不会说我来自哪个家族。当人们走出去之后,个体的荣辱和困苦难以凭借分散各地或者留在家乡的家族关系来共同承担,而是荣辱自担,困苦自解,遇到问题和麻烦依靠的是社会制度规则或者外部社会关系来协助解决。在“生人社会”中家族带给个人的安全感难以发挥作用,个体只能凭借规则和制度来保护自己。由此观之,家族这种亲缘关系网络的功能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而日趋消失,或者说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家族的结构也随着功能的消失日趋瓦解,或者说形式大于实质。

刚才以家族为例探讨了这类表现形式的亲属关系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淡化,但亲属关系的发展并非线性或绝对的,并非随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而呈反向发展一直到消失,亲属关系始终构成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只是亲属关系会受到个体精力能力、现实需要、投入补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亲属关系范围的伸缩,并在一定临界值趋于停滞,只保留一定范围的亲属关系。简言之,也就是亲属关系不会完全瓦解,但是因为个体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当这些要素分散投入到其他社会关系时,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零和状态。其次,当亲缘关系隔代或者隔姓太多,该亲缘关系维系的必要性则会降低或丧失,也就是说太远的亲戚没有了走动的现实需要,个体会对亲缘关系的范围进行界定,范围外的亲缘关系只是名存实亡。另外,当个体对亲属的投入远远大于回报,且无其他因素作为抵消,这种亲缘关系的维系难度也会增加。

三、当代亲属关系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如前所述,亲属关系有淡化趋向,亲属关系范围有缩小趋势,但是因为亲属关系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使其不会淡化和缩小至消失不在,而是会在一定临界值停止淡化和缩小的趋势,保留一定范围的亲属关系。而亲属关系范围伸缩和亲属关系密切程度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就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亲属关系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以及互动模式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性格特质;外在因素包括血缘关系、利益关系和家庭氛围;互动模式分为互动方式、互动频度和互动程度。亲属关系的亲疏和范围的确定受以上因素影响,并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特定范围和模式的亲属关系。

从内在因素的细分来看,认知水平决定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看法和处理办法,比如对一个问题是全盘考虑还是聚焦表象,是心胸开阔的达观看待,还是心胸狭隘的消极处理。打个比方,父母给两兄弟分配某类物品,哥哥的需求多,弟弟的需求少,父母基于兄弟俩的现实需要分配,弟弟缺乏全盘考虑的认知能力,则心生不满并在其他方面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其次,道德水平决定着个人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为共同利益着想更多还是为个人利益着想更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喜欢贪小便宜只图个人利益,比如采取挑拨离间、摆弄是非等非道德手段拉拢和排斥特定亲属关系,这些就是典型的道德水平低下,其亲属关系的状态固然难以积极;最后,性格特质决定着该个体是否好相处,有些脾气败坏,性格古怪,情商低下的人,别人很难和其建立亲密的亲属关系。以上三方面因素和亲属之间的亲密关系呈正比,即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性格特质越高或者越好,亲属之间的关系也越好,反之则不然。

从外在因素的细分来看,血缘关系的远近是决定亲属关系亲疏的重要标准,血缘关系越近的亲属关系越容易亲近,反之则不然。现实生活中远房亲戚、隔房亲戚、外姓亲戚,显然没有直系亲属、同姓亲戚更有向心力、更有建立密切关系的吸引力。其次是利益关系决定着亲属之间关系的好坏,当亲属间共同利益较大则关系更为亲近,当亲属间存在利益分歧则关系容易疏远,这一点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亦是如此。最后是家庭氛围,如果一个家族在长辈的引导下形成了宽容、包容、和睦的家族氛围,并潜移默化的养成相应的相处习惯,亲属之间的关系则更容易亲近。反之,如果家族成员之间总是斤斤计较,矛盾不断,甚至为此产生冲突,这种家族的亲属关系则很难亲近起来,甚至导致最终亲属关系的疏远或丧失。

从互动模式的细分来看,互动方式决定着亲属之间交流交往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互动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驱动变量,也就是说促使人去走亲戚的动力究竟是由内在的情感需要推动,还是由外在的世俗压力推动。内在的情感需要推动个体自发主动作为,而外在的世俗压力则是消极的被动应对。如果亲属之间的互动只是迫于传统习俗压力,在逢年过节流程性、仪式性的进行互动,没有实质性的感情交流,这种亲属关系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日趋淡化。而如果亲属之间的交流交往是在情感需要的驱使下,过程中实现情感交流和增进,则亲属关系更密切牢固。互动频度也就是亲属之间交流交往的频繁程度,是否经常性的交流交往固然也取决于前述各种因素,但经常性的良性交流交往互动必然促进亲缘关系的提升。反之,随着亲属之间互动频度的减少,亲属之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就会降低,关系的亲密和牢固程度也随之趋于下滑。互动程度是指亲属参与到对方生活中的程度,比如妹妹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会和姐姐商量,姐姐的言行妹妹也能知道姐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兄弟之间无话不谈,且在问题面前共同应对,互相帮衬和扶助,兄弟俩各自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情,双方都互相知晓,那么这样的亲属关系是亲密无间且十分牢靠的。反之,如果亲属之间对于对方的状况、状态知之甚少,甚至一概不知,那么其关系状态则面临着淡化和丧失的风险。

然而各个家族的亲属关系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通过内外互动三个方面及其下属要素构成进行分析,将以上要素进行组合即构成特定的亲属关系模式。比如认知水平高、道德水平高、性格特质好、血缘关系近、共同利益多、家庭氛围好、情感互动为主、仪式互动为辅、互动频度和程度高的则是最亲密和牢固的亲属关系,反之则是最坏的亲属关系。当然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如此绝对的亲属关系,每一种特定的亲属关系在要素上的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这些程度不一的要素组合起来,就构成特定的亲属关系模式。

上一篇: 社会工作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ppt 35页
下一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