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如何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1)经济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3)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成长。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5、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偏差失误?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衰退。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 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事实证明,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 解决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失误和偏差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改造要求过 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以及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也有 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认识上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 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 没有得到解决。 (2)正确评价: 我们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和偏差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过:“判断历 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 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 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 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 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 所做出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 6、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 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 大课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 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 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 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 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 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基本 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 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时期建设起来 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建立 的苏联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 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 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 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 遭受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供了重要借鉴。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 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