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马克思·韦伯是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西方文明之子”。他一生涉猎广博,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型作者,与马克思、涂尔干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先驱。其代表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支配社会学》等。
二、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韦伯方法论学说的文集,在其著作中有“元理论”的价值。本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如价值中立、客观性、因果关系等已然成为当代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逻辑。本书目前有三个比较主流的汉译版,分别由韩水法翻译、李秋零翻译和杨富斌翻译,三个版本的译本各有分歧,杨版本收录最全,李版本参考了部分英译本内容,韩版本则是直接基于德文原著译出,阅读参考可端赖个人的学术旨趣。
杨版本中收录了五篇论文,分别是《以科学为业》《社会学基本术语》《“道德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的批判研究》,韩版本和李版本都只收录了后三篇。“道德中立”一词在韩版本和李版本中分别被译为“价值无涉”“价值阙如”,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常言的“价值中立”的含义。
马克思·韦伯认为过分强调学术的价值取向,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种偏执的学术急功近利,以致于社会科学迷失了其客观性、自主性和本真性。当然,我们承认追求一种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是现实中的个体,他必然有着一定的主观立场和偏向,过分执着于价值中立也有可能导致一种道德上的漠视。毕竟,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源自于“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这也就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所以,要了解“价值中立”的真正内涵与工作边界还是要复归到《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中,才能理解马克思·韦伯所言的“价值中立”内涵。本书著于19世纪,此时的欧洲诸子百家思想林立,韦伯受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体系影响较大。他认为客观性是价值中立的内在诉求,在区分应然和实然的基础上来保持价值中立,提出了一套针对理性主义精神危机的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本书在韦伯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逻辑学”的作用,能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韦伯的经济团体行动、支配社会学等学说。本书提出了韦伯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价值中立、理想类型、因果关联等。但是,他的这套方法论也受到了后世的批评,认为其有自我解构的风险。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就这样批评道:“自然权利在今天遭到拒斥,不仅是因为所有的人类思想都被视作历史性的,而且同样也因为人们认为存在着许许多多永恒不变的有关权利与善的原则,它们相互冲突而其中又没有任何一个能证明自己比别的更加优越。这本质上是马克斯·韦伯所持的立场。”
三、精彩摘录
对于精确的自然科学来说,“规律”愈普遍有效,它们就愈重要和愈有价值;而对于赋有具体前提条件的关于历史现象的认识来说,最一般的规律因为其内容最为空洞,所以也就最无价值。
社会生活的科学的历史因而是并且还会是两种尝试的不断更替:或通过概念的构成在思想中整理事实——这样获得的思想图像因科学视野的拓展和推移而消解,——或在经受了这样变动的基础上重新构造概念。
社会科学视为一种集中于对社会行动予以解释性理解并能够说明其原因及结论的因果性科学。
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课题选择就失去了意义,关于具体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正如要是没有研究者对特定文化事实意义的信念,一切分析具体实在的尝试都毫无意义一样。
本文授权观澜读书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编辑邮箱dingxiaoxiao212@126.com
欢迎您来这里看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