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考查方式:单选题考点1:两种根本对立的史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考查方式:单选题

考点1:两种根本对立的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唯心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一般都会贬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少数的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指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人民群众,特别作为人民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人与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也称群众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考点2: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以来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物等。

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第二,地理环境的特点会直接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制约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要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引起的,决定社会制度更替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劳动发展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考点3: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一般是感性层次的,不规范、不稳定、不系统,如各种流行、时尚、思潮等。

而社会意识是理性层次的,有一定的规范。相对稳定、比较系统、如科学、艺术、宗教等。

考点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

3、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二)社会意识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3、每一种社会意识都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考点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者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

考点6: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生产力,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生产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2)非实体要素: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物质要素。

2、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意义)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劳动产品的分配

(二)生产关系-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考点7: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结。

上层建筑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以“有形”实体的形式存在,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2)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是非物质实体形态的“无形”存在,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三)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考点8: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即为社会集团,由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

1、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革命的形式: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但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革命和平发展可能性。

(三)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社会改革的实质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制度进行改善和革新。

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

(3)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考点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2、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普通个人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较为一般,但绝不能忽视。

(2)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作用比普通个人的作用要大得多,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按照历史人物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将他们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亦称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反面人物则主要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

上一篇: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下一篇: 什么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