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是主体,其他自然存在物是客体,主张一切以人的利益为中心。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反对主客二分,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但是这种统一是抽象的统一,是脱离人的实践的统一。二者在解读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时,采取的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即主客对立或抽象统一,却没有从实践出发去解读资本主义生态问题。
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实现了在解释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上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出发对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作了科学合理的解读,认为生态问题本质上说是实践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导致了生产的反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异化劳动”的反生态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消费相结合导致了消费的反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异化消费”的反生态性。从资本主义农业、工业和消费三个方面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展开实践解读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思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或切入点,使其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思想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没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思想,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只有从实践出发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思想,才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质。
在解释资本主义工业与生态危机的关联时,马克思抓住了资本主义工业反生态性的本质。一方面,他认为“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工业反生态性的根源。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前提,机器大工业生产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只关注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关注工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张。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的全球扩张带来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全球扩张,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劳动”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异化劳动”呈现为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身劳动的异化、工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人的实践形成的立体多维关系。其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这个体系的内核,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这个体系的外在表现。人的异化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异化。由此可见,马克思没有抽象、直观地解释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联,而是从实践出发,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根本立足点,从“资本逻辑”“异化劳动”两个维度阐释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对生态破坏的必然性。在他看来,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才能消灭“资本逻辑”、消除“异化劳动”,在实现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实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思想
19世纪,随着“资本逻辑”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农业领域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一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开始对农业生态问题展开研究和批判,却没有从实践出发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反生态性的根源,因而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生态批判,深入到对生产方式的本质批判层面,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资本逻辑”同合理农业或生态农业是不相容的。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使“资本逻辑”得以存在和运行,而且造成了对土地自然生产力的破坏。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受“资本逻辑”的驱使,以最大程度榨取农业工人的剩余价值为目标,无法让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行不悖。单纯地依靠发展科学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农业生产领域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以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为核心展开了对“土地异化”和“物质变换裂缝”的生态批判。他认为,无论是“土地异化”问题,还是人与自然之间“无法弥补的物质变换裂缝”问题,都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逻辑”不断渗透于农业生产过程,让土地成为服务资本增殖、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人与土地的关系成了土地限制人、悖离人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与农业工人一样,成为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对象,土地的自然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农业生产领域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农业生产领域的生态问题,绝不能靠“演绎推理”等理论批判或靠单纯地发展科学技术去实现,而必须通过革命的实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除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
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思想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对“异化消费”的生态批判,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但是他们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深渊,没有立足实践,从实践出发对资本主义消费展开生态批判。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开展了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实践本质,脱离一定的生产方式,抽象地探讨“异化消费”及其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马克思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展开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他认为,消费与需要密切相关,这是以实践为基础形成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下,人的需要出现了异化:一是人的需要的“粗陋化”和“片面化”。二是人的需要的“物化”。这种异化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下,“异化消费”主要有两重表现形式:一是消费成为服务资本的工具,产生和加剧了生态危机。二是人对物及对象的片面占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提出了生态消费的实践转向问题,认为对资本主义消费生态批判的目的,是实现生态消费的实践转向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消费展开生态批判时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把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审视,而不是从抽象出发,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考察,由此形成了科学而完整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这些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2017BS21);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2017KZD16)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有冬/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