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把握底线思维,就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オ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法的自觉运用。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基础: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派生类型有虚拟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含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观: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实践: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辨证: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大错误:否认客观;否认实践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错误:否认辨证;否认实践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不断发展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要)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カ中具有不自党、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和途径: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宣传组织推广
认识的过程 = 认识的规律
认识的结果:真理与谬误
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
2019已考分析
列宁:“实践高于认识,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和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和特点。
认识的好坏:有无价值
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只要客体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对主体来说就是有意义的,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无价值。
价值的基本特性:主体性(≠主观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含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评价的特点: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自由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必然的认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为了获得真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为了让客观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即对人有意义,即价值,因此,自由就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个问题
即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同时,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他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也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他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注意两点:
经济基础指的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界定的,因此,经济基础的实质就是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指国家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政治统治职能以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性质取决于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基本特征有其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前者是骨骼,后者是血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即各个不同各有特点;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曲折性是指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四个群众作用的基本观点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
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历史是群众活动的事业,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五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前者代表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后者代表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有钱就投资,资本学八论,政经就搞懂
劳动价值论学会三个二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财富指的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来源有二:自然形成;劳动形成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是各个不同的,各有特点的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抽取出各具体的中的共同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不是两次/种劳动
懂得四个一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
一个基本矛盾:私有制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
一个理论:劳动价值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事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单位时间内形成的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没关系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商品的数量增加,即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商品的总价值量不变,反之亦然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外在表现:商品与商品的对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完备的外在表现)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物利润+垄断利润=生产价格+垄断利润)货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剩余价值论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指人的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自由人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成果=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归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归资本家
m: 剩余价值
v: 可变资本
c: 不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有机构成:c/v
预付资本=生产资本=成本价格=c+v
利润p=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年利润率=利润率×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没有关系)
p'=p/(c+v)=m'v/(c+v)=m'/(c/v+1)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虽然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都用c:v来表示,但并不是所有的c:v都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要成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由技术决定构成;反映技术变化。一般来说,技术构成不变,有机构成也不变,在技术构成不变的条件下,由物价变动等因素引起的,只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不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在不同阶段的职能
购买-货币资本;生产-生产资本;售卖-商品资本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再生产在客观上要求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
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公子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两阶段两集中,形成垄断有竞争
金融资金融寡,垄断利润价格俩
国垄断融发展,世界扩展组织换
列宁牛质未变,经济全球当代变
零八危地位重,必然代替长期慢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形成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
垄断组织的本质是通过联合实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士参与。
金融寡头如何控制国家政权:
经济上通过“参与制”(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实现的政治上通过同政府的多种途径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实现的建议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的实现途径: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从全社会看,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垄断企业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利润,正是其他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失去的价值部分垄断价格的总和加上非垄断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价值的总和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変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发展
垄断资本向全世界范围扩张的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