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唐朝的兵,钱和人

唐朝的兵,钱和人

唐朝的兵,钱和人如果说秦汉是帝国制度的开创者,明清趋于完善,那么,隋唐就是所谓的转折期。

唐朝社会变化_唐朝社会状况_唐朝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文/子玉

如果说秦汉是帝国制度的开创者,明清趋于完善,那么,隋唐就是所谓的转折期。

唐朝的三省六部以及地方的组织架构已经说过,本篇着重剖析维系帝国运转的兵、钱和人才。

先说兵。秦汉时,军事和经济是深度绑定的存在,全民皆兵,再加上服役周期太短,秦汉的军队听起来数量庞大覆盖了所有壮丁,但实际上质量并不高,而且调动起来周期也长,和世界性帝国的标签根本不匹配。

所以,从魏晋南北朝时,军事制度就已经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不断在做调整,西魏的宇文泰创造性的做了府兵制的设计。府兵制的本质虽然是兵农合一,但在西魏和北周时期,兵还是专业的兵,农还是专业的农:

关陇贵族统率有军籍的世兵和自己的私人部曲开疆拓土,汉人专业生产粮食供养朝廷和军队。

这是乱世的需要,所以,此时的府兵制并不成熟。

开皇十年(590)五月,隋文帝下诏:凡是军人户口,一律纳入州县民户的管理范畴,和普通人一样,也要种地纳税。

也就是说,军人群体被下沉到普通民众的汪洋大海中,也要承担种地纳税的义务,这是统一之后的必然转折。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军事制度,也是府兵制,但隋唐的兵农合一和秦汉是有区别的:秦汉是全民皆兵,军事集团从生产集团中产生,而隋唐是全兵皆农,生产是军事集团的第二属性。秦汉的主体是农民,然后在特定时间段内服兵役,隋唐则是让军人种地来养活自己,而不用朝廷来供养。

也就是说,唐朝的兵才具备真正的军事属性,他们平时种地养活自己,空闲时间又在折冲都尉的指挥下进行专业的军事训练,保证专业能力始终在线。

唐朝的社会现象是什么_唐朝社会状况_唐朝社会变化

▲唐军 图源/剧照

唐朝的军政是分开的,在州县制度的设计外,全国还存在着六百到八百多个折冲府专门驻扎军队,府就是军队的驻扎地。折冲府按照规模分为三个等级: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

按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国都长安附近自然是资源的第一分配地,共有将近三百多个折冲府驻扎在附近,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按照位置重要性的不同分别撒在全国各地。

唐朝规定,男子到了二十岁就开始服兵役,和汉朝一样,每个府兵都要去国都长安宿卫一年。

但唐朝的兵并不是全部来自普通民众,而是以财力的大小进行筛选:只有家庭财富在中上等的人家才可以申请当兵。因为,唐朝军人的装备需要个人来承担,战马、盔甲、武器首先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还没有工资,这根本就不是底层民众所能掺和的事,一旦他们家中的壮丁一脚踏入军营,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马上就会大幅下跌,有些可能还会负债。

可以说,唐朝军事制度的设计还是比较理性化的,考虑到了民众生活层次的不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至于军官群体,唐朝做了十六个卫的顶层设计,每个卫都有一个名称,都设有大将军。遇到战争时,皇帝点名让某个将军统兵出征,战事结束后,将军归卫,士兵归府。由此,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避免了将军和士兵利益的绑定可能会对朝廷造成的威胁。

虽然在关陇贵族垄断资源的情况下,这一群体是出将入相,但唐朝的制度设计还是军政分开:文官以品级来区分,武官以勋爵立足且无权干预政治,泾渭分明。

但随着均田制被破坏,唐帝国财政的崩溃,边疆战事的频仍,唐朝以边境为起点逐渐发展出了一批同时掌握当地军权、财权、民政权的节度使群体。随着节度使在帝国各地的不断复制,其实力已经超过了朝廷掌控的府兵,于是就有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就是藩镇割据、兼并,最终造成了唐帝国的灭亡。

本质上来说,唐朝的藩镇问题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外重内轻,且边军是朝廷放弃财权置换来的,朝廷对边军并没有绝对掌控权;一个是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胡人对中原的文化体系并没有认同感,他们叫板朝廷时根本就没有一点心理负担。

也就是说,唐帝国的灭亡是从府兵制崩溃开始的。

唐朝社会状况_唐朝的社会现象是什么_唐朝社会变化

▲安禄山既是边军又是“外国人”

图源/剧照

再说钱。唐朝的税赋制度分为“租”“庸”“调”三种:租为田租;庸为力役;调为土产的贡输。

唐朝按照“四十税一”的标准征收田赋,规定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按照地域特征的不同征收土特产,以丝织物和麻织物为主。

但这种制度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户籍制度的精准控制,只有将户籍册子和壮丁数量进行时时动态把控,朝廷的税收和力役才能得到保证。安史之乱后,由于帐籍的混乱,“租庸调”制度已经不能正常执行。

于是,从唐德宗建中元年开始,在大臣杨炎的设计下,朝廷开始执行“两税制”,将“庸”和“调”都糅合进田租中统一征收,由于是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制”。

但由于征收标准是固定的,而各地的户口又是个变量,所以,随着两税制的不断深入,贫富差距也就被越拉越大。

而且,由于两税制征收的是货币,而唐朝的货币又经常以绢布代替,由于绢布的不断贬值,其能等价兑换的钱币越来越少,百姓要缴纳同等数量的货币势必得筹备更多数量的绢布,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最终,百姓将自己置身于藩镇割据的乱局中,加速了唐帝国的崩溃。

怎么说呢,唐帝国自从建立开始就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财政制度,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财政吃紧引发了四川的动乱,唐玄宗不断更新宰相人选实际上就是在寻找能够生钱的专业性人才。

最后说人才。唐朝继承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本质上都是为了打破关陇贵族垄断上层资源的现状,能够源源不断为朝廷输送新鲜血液。往深了说,和汉朝的察举制一样,科举制本质上也是为了打破阶层的壁垒。

唐朝科举制的程序是,个人到自己所在的地方进行报名,由地方汇总上报给朝廷,然后先由礼部进行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进士、明经等科目,考试合格的都称为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就意味着考生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在正式任用之前,所有人还要参加由吏部组织的考试,吏部再根据成绩将进士群体安排到不同的岗位。

而这两次的考试内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礼部重理论;吏部重行政能力的考察,偏实践。

经过这两次筛选,唐朝的各个岗位基本能做到量才录用。

但唐朝前期由于资源被关陇贵族所垄断,普通人并不能通过科举这条路实现突围,在唐高宗李治联手武则天将关陇贵族打残之后,底层的读书人才能通过科举这条路实现田舍郎到天子堂的逆袭。武则天称帝的基本盘就是以科举制为切入口通过二十四年的积累逐步打造起来的。

唐朝社会状况_唐朝的社会现象是什么_唐朝社会变化

▲武则天的基本盘是通过科举制打造起来的

图源/剧照

也就是说,隋朝虽然创立了科举制,但到了唐朝中后期才驶入正轨,而且,唐朝科举制也属于试错阶段,由于制度的不成熟依然有作弊的空间,被官僚贵族钻了空子。科举制彻底成熟并实现大盛局面还要等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

可这毕竟已经是历史的进步。

所以,要想刨根唐朝的历史,不仅要将眼光放在朝廷的三省六部、地方的道州县和后期的藩镇这些大命题上,更要聚焦于兵、钱、人这三件事上,如此才能系统地弄懂继汉朝之后的这又一世界性帝国的内涵。

是的,之后的宋元和明清也只是在隋唐已经确立的制度上修修补补而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

上一篇: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大全
下一篇: 习近平新政治观的本质特征与时代价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