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如何区分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山西人事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相关内容。
一、概念辨析
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阶级性:指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思想意识所必然具有的阶级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反映着本阶级所具有的特殊利益。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统治的实质就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从本质上来讲,国家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等级性:指的是效力级别。如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次。
二、古语辨析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称为九品。北魏时,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先将各品分为正与从,即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再将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分为上下阶,即自正四品上阶,一直至正九品上阶、正九品下阶、从九品上阶、从九品下阶。这样,就由最初的九个等级发展为三十个等级。所以九品中正制更加侧重于各个级别的效力不同。古文中所提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指:有的人是脑力劳动,有的人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该论断主要讲如何区分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体力劳动者和脑力的劳动者的政治和法律的地位不同,故二者之间处于对立的关系,体现了阶级性。
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思是:“若不善于学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做得好,只有善于读书,加强学习,在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把事情做好。”即“唯有读书才能将万般下品变成上品”。这句话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读书人的地位高,只要读书就可以当官,改变级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性。
4.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将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主要以官学为主,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中央官学主要招收官员子弟、皇亲国戚子孙及外国留学生,庶族平民子弟仅占少数。隋唐时期的六学二馆,将人区分为不同等级,各个等级之间的效力不同,故体现了的等级性。
5.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其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主要体现在: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它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将官员作为老师,所招收的学生都是贵族。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进行了区分,故体现阶级性。
有关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