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请移步另一篇文章 ↓ ,原文档附在文末,一起加油!!
导论
马克思主义由 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 一般规律的学说。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具有普遍、根本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以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详见后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详见后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40年代 ,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英法德工人运动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西欧三大先进思潮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移定律、生物进化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资本论》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第一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包括:
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 –> 唯物/唯心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 -> 可知论/不可知论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1)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2)实践是基本途径 3)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矛盾初步解决 第二次否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章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and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人的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三项基本要素为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基本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实践使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1)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突出特点为直接性。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理性的基本条件:投身实践,深入调查;经过思考。
从认识到实践的意义: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真理是不是客观的。(唯物-是,唯心-不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but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征: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对任何主体而言,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对民族和国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而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第三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只考察了思想动机,未考察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唯物史观: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们生活&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制约&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和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政治法律思想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和智力支持。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劳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而且前者必将取代后者。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通知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决定了后一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有两种表现,通过革命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or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科技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其中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有: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自动化智能化)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现代化、生产社会化)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主要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
简单商品经济 –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产生条件为1)存在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但作为商品又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主要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3)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其中,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为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两种形式:1)手工作坊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 2)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16世纪达到高潮,19世纪初才告结束。(西欧--圈地运动&殖民,美国--西进运动&贩卖黑奴)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即产生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进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价值增值过程使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公式: m’ = m/v
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m’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不单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循环分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选择缩短周转时间或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资本主义供自的形式:计时工资or计件工资。
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降低。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垄断: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某些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
垄断产生的原因:1)为获取高额利润实施联合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竞争压力下,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达成妥协
垄断在自由竞争中形成,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使竞争变得更复杂激烈。
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公式如下:
垄断价格 = 成本价格 + 平均利润 + 垄断利润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 2)公私合营 3)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 4)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节 5)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微观规制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使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
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张的基本形式: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扩展是通过跨国公司这一国际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显示;主张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面临的问题:
经济发展失调,产业空心化严重,福利风险增加,国家债务负担沉重;政治体制失灵,选举制度弊端,政党博弈加剧政治极化,“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社会极端思潮抬头,社会流动性退化,贫富差距扩大。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天总会亮的,没有太阳也会亮的。”
我在学马原的时候觉得讲到哲学和经济学的部分非常有意思,怎么说呢,就是没有那么“政治”了,让我愿意跟着里面的内容一起思考,敞开心扉去试着接受,而不是仅仅把干巴巴的句子塞进脑子。
我记得自己曾在讲到唯物史观的时候跑去和马原老师理论,说只有物质没有精神则物质无法被理解,而仅有精神也可以想象物质,那么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唯物主义就被剃掉了。马原老师说:我们到外面来讲吧,然后一出门他就说,他很赞同我。我几乎是完全愣在那里了。他又跟我讲了个思想实验:
“看到下雨我们会说,因为下雨了,所以地面湿了。确实下雨和地面湿了都是发生了的事情,但这一定是个因果关系吗?为什么不是先下了雨,然后地湿了,你怎么证明它不是一个先后顺序关系呢?我们不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认为理应如此。”
那是我最快乐的一学期政治课。我们总是在下课时间讨论各种问题,并不总是剑拔弩张的争论,有时只是谈谈哲学历史或者书,像是我推荐给他约翰·格雷的《稻草狗》,他送了我一本哲学简史。我很喜欢他对于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因为这个理论是乐观积极的。唯心或者命运论终归给人一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而当你相信物质真实存在而且你可以主观地去改变人生,你才会去热爱它呀。
最后附上原文档网盘链接,祝考试顺利~
提取码: ucn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