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西方传统
柏拉图洞穴寓言的三层含义
太阳代表善,而善只能通过知识获得;阳光代表理性,它赋予我们真实的知识。洞穴内外是两个世界,没有阳光的洞穴是理性被遮蔽的愚昧世界,有阳光照耀的外边是真相的世界。走出洞穴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过程,没有人愿意回到洞穴,除非有特殊原因,如想要教化洞内人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个人思考:走出洞穴的人,如果感知到洞穴外部真实世界的乏味无趣,而怀念洞穴内愚昧无知时的美好,这个时候的人是悲惨的,已经认识到洞穴外真实的世界,虽然他的内心是不想接受的,但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不可能回去了,这就是所谓的不可逆的过程吧。
苏格拉底名言: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康德之于启蒙
启蒙的定义:用理性的光芒打破非理性的、蒙昧的黑暗,使人从幻觉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会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启蒙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避这批判的,宗教企图躲在神圣的后边,法律企图躲在尊严的后边,而结果却正引起人们对他们的怀疑,并失去了人们对他们真诚崇敬的地位,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的自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能博得理性的尊敬。
个人思考:对于大部分现代人而言,并不是缺乏理性,而是不敢运用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理性思考所带来的的行为,所有后果都是需要个人来承担的,对是理所当然,错了责任也全在个人,相当于每个人都要全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人更喜欢成功了感谢个人思考,失败了归因于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转变
表现形式:
人与自然的分离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分裂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人与超验世界的脱离(祛魅)
现代文明在社会制度上有哪些特征:
在经济生活中,资本主义的兴起必然带来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这导致了人的流动,形成了陌生人社会。人不再像过于一样依赖特定的群体,人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群体的,但脱离群体是做不到的。在社会管理中,官僚化的出现、功能主义的兴起,导致了非人格化。在政治制度上,人民主权和民主意识的兴起。权利不能再依赖皇权天授能解释,而是必须依赖于人民的意志,至少名义上宣传是要这么宣传的。在文化领域中,个人主义的兴起带来了权利意识和个人自由。马克思韦伯
世界的祛魅
神秘的魅惑:冥冥之中难以言说的神秘事务,构成了古代精神即为重要的一部分,让人类和整个雨中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所谓的宇宙秩序,古代人从这种整体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获得了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据。
相信迷信:意味着人和世界之间是可以建立某种联系的,而且甚至是可以沟通的。漫天神灵,只是意味着到处是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渔船出海,祭奠一下妈祖;打仗出征,到神庙占卜;生不出孩子拜观音。虽然未必有用,但至少有路可走,心里是安稳的。
祛魅:用理性的力量驱散神秘的魅惑,接收真相。
祛魅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宗教的理性化”,就是驱逐原始宗教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理性来论证哲学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其救赎意义。就像中国人要区分江湖迷信和真正的佛法高僧。由于祛魅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取向,要考验的问题是所有的超验、所有神秘的东西,这个逻辑链条一旦展开,是不会停下来的,而宗教的很多观点是经不起理性的批判的,所以祛魅的第二阶段就是理性化地颠覆宗教的精神主导地位,这也是尼采喊“上帝已死”的原因。
个人思考:
祛魅后的世界是冷冰冰的,不再具有神性和灵性了,自然世界被客观化,一切物理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只是由于现在人的边界性,还没有探索到答案而已。我们做不到的、不认同的不代表它就是错的,世界按人类理解应该是怎样的和世界事实是怎样的是要区分共存的。
诸神之争
诸神指的是人们各自信奉的价值观,诸神之争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就是你做的判断是在描述一个事实。如“清华大学在北京”。价值判断:是在说事情“应该”是怎样。如“清华应该搬去上海”。
韦伯名言: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的关键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要做的是价值判断,关注目的,在于探索目的的意义和选择。
现代的铁笼
官僚制:遵循工具理性的逻辑,追求效率和稳定。它采取了一个原则:“非个人化”,就是把个人的复杂情况简化成一些指标。比如要评价一个雇员,就只看单他的业绩,业绩还可以进一步数据化,变成KPI。至于和工作无关的个人因素,就忽略不计。经过这种简化和抽象,系统就能够通过计算高效处理事务。
铁笼: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了现代社会制度的特征,韦伯形象地把这种特征概括为铁笼。
铁笼的两个弊端:
首先是造成了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在本质上,它把道德问题变成了利益计算,只要能找到办法规避惩罚、提高收益,人就会选择违背道德。第二个弊端则是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打破铁笼是否可行?
现阶段不可行,铁笼束缚了人,但也保护了人。如果找不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打破铁笼只会让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认识到铁笼的存在,不是要陷入悲观,而是为了“了解真相”。正视这些真相,了解这些真相,我们才能不为简单的利弊所困扰,而是诚实的面对全部的事实。
现代铁笼之于工作的思考
员工与公司只是雇佣关系,不要谈什么情怀。作为员工,工作的目的应该是能学到多少东西,不是不在乎钱,而是我完成了我的工作工资就是我应得的,至于奖励,那不是你能决定的,就算个人超量完成了任务,公司没钱给你也毫无办法,除了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之外,额外的工作是否做是要取决于是否能额外学到东西,而不是额外的极其不稳定的奖励。
大公司是什么情况不清楚没去过,个人所待的小公司没有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绩效纯凭领导的个人感觉,年终奖什么的纯看公司赚不赚钱,跟个人工作多少没什么关系。这也是为什么额外的工作做不做取决于能不能额外学到东西的根本原因,为了极不稳定的升职加薪而加学不到东西的班就显得有点蠢了,额外学到足够多的东西之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再依赖于现在的公司是否升职加薪,而是更好的贴合外部世界,作为一个越来越好的零件,适合的公司只会越来越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