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视●●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3
|核心概念界定
//4
|研究思路
//5
|文献综述
*注:本推送为研究报告的简略版,为学术交流使用
0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世界各国,包括政府和人民,近两年都超乎以往地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和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是目前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教育公平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终点的公平。而教育起点的公平在很多时候被解释为“教育机会均等”,被人们当作是“底线的公平”,也是现实生活目前唯一能够实现的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是一个关涉民族素质和祖国未来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群众家庭幸福的重要民生问题。在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王铮指出,“学前教育普惠性与高价的平衡,实际上也是公平问题”,由是观之,在当前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局面下,关注幼儿平等获得入园机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对等获得等问题值得关注。
因此本文试图立足于教育公平的探讨,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研究影响学前教育机会获取的因素,在“入什么园难”的问题上,进一步揭示“谁入园难”等问题。
02
研究意义
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面下,关注幼儿平等入园机会的获得,以社会分层视角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制约机制,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深入理解学前教育公平问题,同时对于指导学前教育公平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作为一项项目成果,本项目参考各地幼儿园评价标准,对照南京市若干不同层次幼儿园具体状况,尝试重新设计量表,以期建构科学的幼儿园分层状况可定量化评价体系。
03
核心概念界定
学前教育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涵盖的年龄段,一直有不同的解释,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周岁或 7 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 3~6 周岁或 7 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由于0-3 岁儿童一般在家,针对此类儿童的保教机构尚未普及,所以本研究选取 3—6 岁年龄段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将这一年龄段儿童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专门机构中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如果从学术上给社会分层下定义的话,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1
1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页。
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
资本
按照其定义,资本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形式的资本;文化资本,指借助于相同的教育行为传递的文化物品。布迪厄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给予制度化。社会资本,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家庭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所能够调动社会关系的资源。社会分层的标准,其本质就是资本的占有数量的不同。分析社会分层对幼儿教育机会的影响,必然要对资本进行剖析。2
2 参见布尔迪厄·J·帕塞隆著: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第31-51页
04
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具体而客观地还原当今不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差异,揭示学前教育机会尤其是优质学前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现象,并借助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反思,分析机会不平等背后的社会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05
文献综述
回顾和总结目前国内外在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
国外研究已经从不同教育阶段论述了社会分层对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政府层面也通过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来平衡这种教育机会获取不公的局面,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有关研究虽也从不同阶段进行了探讨,但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在为数不多的有关学前教育阶段的研究中,多数只是从政策、多学科等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仅也只探讨了不同家庭背景幼儿入园率及进入公办园的影响因素上,缺乏对民办幼儿园的关注,因而并不能从整体上反映社会分层对整个学前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虽作为国内有关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的后续研究,但通过社会分层的视角,将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时纳入到整个学前教育机构中考量,以量化实证的研究方式,对学前教育机会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揭示学前教育机会不公现状;因此,本研究在改善以往实证研究不足,增强研究结论的全面性方面同样具有独特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