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犯罪,常常会把“惊悚”、“变态”、“暴力”等词语联系起来,这是我作为一个社会公众一员的刻板印象,阅读本书会发现犯罪学与社会学一样,它们拥有同样的内核——探究与解决。
邂逅 1 社工
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我们要用批判视角和人类历史的视角去分析事件背后所隐喻的社会根源性因素,然后通过一系列对策加以解决;
犯罪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犯罪学力求通过研究犯罪学的主体、客体、影响因子以及奖惩制度之后犯罪率等问题,犯罪学的研究在我看来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警示和恢复和预防,以惩罚制度来警示社会公众让他们不去触碰法律底线。
通过恢复性司法来防止罪犯重新回归社会后再次犯罪,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书中作者也有所揭示;
邂逅 2 社工
很多犯罪学背后的根源是社会结构,显然这个社会结构的大视角下势必是由家庭结构、社区结构、社会互动结构以及社会大结构组成的,那这样对于我们研究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会更加有利。
当将这些社会学因素抽象总结时,我们在接下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会更加有策略的针对和预防,这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Barkan在书中介绍了很多内容,界定犯罪受害、列证很多表格数据来证明一些结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媒体报道的过度解读,这是最让我感到震惊的。
邂逅 3 社工
在中国也一样,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任何消息都传播极快,例如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在一段时间的集中报道中让中国社会大众对于学校安全以及学生安全充满了担忧,如果不是长期待在学校,我也会觉得校园犯罪很多,然而事实却是校园犯罪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们把个案当众案,把极端当常态。
还有一个是犯罪恐惧,我比较喜欢看一些犯罪类影视剧,看多了这类剧会发现会在无形中增强自己的犯罪恐惧,笔者也在研究中表明女性、非裔等人的犯罪恐惧会更加强。
我觉得人人都应该培养一种犯罪恐惧,随着恐惧而来的是畏而远离以及预防措施,就像灾害预防一样,提前预防会减少最大程度的损失。
我不主张人人要过度“善良”,过度“善良”可能断送一个人的生命,已经有数不清的案例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觉得犯罪恐惧可以成为一种犯罪敏感察觉的工具,或许我们还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如何以健康有效的方式将这些东西传递给公众?
邂逅 4 社工
这本书在后半册主要讲述了美国的各类犯罪类别以及案例,我们会看到组织犯罪、政治犯罪等等,作者渐渐为我们搭起了这些犯罪的框架与内容,迁移到中国情境之下,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并且从中发现新的社会学理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