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要点提示本章从人的活动出发探讨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的要点有: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要点提示

本章从人的活动出发探讨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的要点有:

**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的特点是社会发展的自为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在人与人的区别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3.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的。**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二、基本概念

**1.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与一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2.人性:**指人所特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的本性主要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5.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6.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前者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

三、重点问题

1.社会形态

(1)社会形态的定义。(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4)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人的本质和价值

(1)人性。(2)人的本质。(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4)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3.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2)自由是一种社会状态。

4.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的内涵: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等。可以从三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3)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四、练习题

(一)辨析题

1.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2.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3.“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世界观决定的。”

4.人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5.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

6.“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7.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

1.试述哲学的“自由”范畴与政治生活中使用的“自由”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怎样理解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3.评述此论断: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4.在文明发展的问题上,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材料1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文明的冲突将代替经济、政治的冲突,成为冲突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会发生冲突,如果伊斯文明与儒家文明联合起来,西方基督教文明将会有灭顶之灾。

材料2

美国“911”事件后,有些人将这一事件看做是文明冲突的开始。站在基督教文明立场上,主张十字军远征;站在伊斯兰文明立场上的,主张圣战。两方面立场对立。

材料3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说明“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什么?

(2)比较材料3与材料1、2,说明二者观点的区别。

(3)运用材料3,说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

5.下面是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式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3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达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6.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有不同的观点: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一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能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2)指出材料1、2的合理因素。

(3)指出材料1、2的共同缺陷。

【练习题答案要点】

(一)辨析题

1.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2.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把理性、自由、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这种哲学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这是抽象人性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都是现实具体的人,是从事活动的人,人天生就是社会动物。因此,他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理性、自由、意志不过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3.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本质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决定的。世界观不能决定人的本质,世界观本身就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4.人有自觉的能动性、选择性,但人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人之所以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是因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而生产力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客观的物质力量。人们对社会发展道路有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可能性的选择,这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客观的各种可能性面前能动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道路和形态。正因为如此,社会发展才表现为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

5.这一观点正确。

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7.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在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论述题

1.(1)哲学上的“自由”范畴,是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并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客观必然性而独立,相反,只有认识和依据客观必然性确定自己的行动,才能获得自由。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愈广泛和愈深刻,愈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2)政治自由的含义不同于哲学上的自由,政治自由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享受的自由权利的程度。政治自由是受一定社会制度的限制。受一定法规纪律的约束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自由与政治自由既一致又区别。二者的一致之处在于,哲学自由和政治自由都是受客观必然性的限制,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由,没有不受限制和约束的绝对自由。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哲学上的自由是与客观必然性相联系,政治自由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相联系。

2.(1)社会形态以一定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从其现实展开看,它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进程,这是统一的。但就每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由于受着各种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国际交往的影响,不一定都完全地按照这个顺序依次发展,会出现一定的跳跃性。

(3)之所以出现社会发展中的跨越现象,是由主体的选择性的重要作用。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出现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在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践力量的对比。主体的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从而使社会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性。

3.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它主要说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1)衡量人的价值的两个标准或尺度是自我价值尺度和社会价值尺度。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活动对于个人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尺度是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即对社会的责任的贡献。

(2)在两个尺度中,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的尺度。这是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社会,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从总体上说,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为现实前提的,而个人得到来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的。为社会奉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的总趋势来看,个人向社会奉献得越多,社会越进步,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就越多。因此,人的价值是奉献与满足、创造与享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4.(1)“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唯心史观,也是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世界各国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优秀的,因此,要解决文明冲突必须以西方文明为轴心。“911”事件后,曾有人主张十字军远征,或者主张圣战,这是把恐怖主义与某一种文明混同起来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是西方文明论的翻版。

(2)材料3表明,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不同的文明之所以是不同的,当然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致冲突,但各种文明之间不可能只有对抗、冲突,而没有互补。文明的多样性会产生互补性,从而对文明发展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材料1、2表明的是一种唯心史观、形而上学,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

(3)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文明内在地又具有统一性,正是又统一又多样推动着文明的发展。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文明的发展应该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5.(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

(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6.(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上一篇: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下一篇: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