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何说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不仅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式,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直接动力,而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力、分工与交往的关系,揭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不仅用于国家和民族之间,也适用于分析单个国家或民族的内部结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自然形成的小生产,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了物质上的相互依存关系,随着物质相互需求范围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促成了交往的普遍发展,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国家分工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还认为,一个国家分工的发展水平是该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人的需求、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等因素促使分工的产生,分工决定着劳动的工具、材料和产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部落所有制、公社和国家所有制、等级所有制是分工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分析分工与所有制关系的时候提出粗放的分工无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此外,马克思认为交往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物质交往是所有交往的基础。民族内部交往的发展与分工、生产的发展相互推动,民族内部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推动和影响民族外部交往,而外部交往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生产的发展又作用于民族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只有当民族内部和外部交往发展到以商业为目的、以工业为手段的时候,民族交往就开始向世界交往转变,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生产力、分工与交往的合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力与交往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交往形式的变更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此外,生产关系不一定在同一空间的社会或者民族内直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或者生产关系可以在其他社会或者民族寻找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关系的时候,通过交往实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产力与另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产关系相联系,构建先进的生产关系,以此推动本民族或国家内部社会以及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之间作用是相互的,既不可以过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交往活动的能动作用,也不可以过于注重构建交往形式而忽略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生产力与交往的存在与发展都统一于人类社会。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之间客观的互动关系也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明了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又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资本主义自身局限、资产阶级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创造、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积累了物质基础,展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开创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在大工业的帮助下创造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描述的那样:“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它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得到相同程度上的发展,资产阶级培养了自身的掘墓人。
与过去的所有阶级相比,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是“社会的最下层”,是一个想脱离旧等级世界且又与旧等级对立的阶级,在这一阶级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无产阶级想要获得生产资料,就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资本主义在开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创造并发展了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使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减各民族和国家之间互通有无的时间,资产阶级变革了交通、通讯等科技,这一切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一方面满足了资本主义逐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为共产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尽管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极大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并且实现了各民族和国家的交往逐渐地具有了“世界历史性存在”,但这种表象上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历史性存在”并非真正地实现了人类解放。
因为在这一阶段“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也就是说,单个人在摆脱自给自足式的封建狭隘交往方式束缚的同时,又陷入了资本主义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生产力由以往个人的力量变成了私有制的力量,个人只有作为私有者的身份时,生产力才是个人的力量。
这种有别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新限制归根结底是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导致了:“尽管竞争把各个人汇集在一起,它却使各个人,不仅使资产者,而且更使无产者彼此孤立起来。”
要想从根本上打破这种禁锢,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就要彻底地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私有制,进入共产主义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无论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资本主义的自身局限,还是资本主义为了满足扩张本性的需要而创造的财富间接地成为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些主观与客观因素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开创而产生,并且这些因素作为一种合力推动着资本主义向着衰败和瓦解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产的扩大,分工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商人也随之出现,马克思为此指出,商人的出现促进了资本摆脱等级资本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部分资本集中在商人手中,商人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指导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向着专业化道路发展,同时,商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不断地扩大贸易关系,进而推动了分工和贸易的扩大化。
商人资本虽然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进步性标志,但是商人资本并没有改变生产方式,而且还以剥削工场主们的剩余价值来满足自身对利益的追求,因此,他最终依旧无法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
商人的“活动性”
不过商人的“活动性”让贸易冲破了地域的界限,使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逐渐形成且不断趋向普遍化,经济全球化形成的直接动力在这一时期日渐凸显。
最后,大工业的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开创,打开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门,随着工场手工业被大工业“挤出”历史舞台,商人资本在工业资本的迫使下逐渐地淡出了人类社会历史,世界市场让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资本主义凭借先进工具带来的便利,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开拓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材料,让经济往来拥有了世界属性的同时,也让整个世界卷入了侵略、压迫和奴役之中。
资本主义将自己的文明强迫式地灌输给其他民族,在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土地上创造另外一个“自己”,资本的扩张导致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出现了全球性的交往与融合,打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结语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与资本相伴,资本在扩张本性的作用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直接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