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历史君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
通史概览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
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
(1)背景
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 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 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③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①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②局限: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 .政策—— 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 .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 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秦汉魏晋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通史概览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
(1)秦朝
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补充: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3.选官制度
(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首创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5.(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
①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③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④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点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 .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补充:汉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
补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
1 .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两汉
(1)两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①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补充: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1)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
(2)对社会生活:“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对选官:重视品德的察举制取代军功爵制、举孝廉等举措,促进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
(4)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5)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
(6)对史学:史学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标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2)科技文化成就
①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②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③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④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⑤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隋唐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一、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
(1)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2)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4.(选修1)王安石变法
(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
①经济上富国之法
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
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②军事上强兵之法
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③政治上取士之法
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3)作用
①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
②局限性: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
归纳总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4)经济重心的变化: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
2.手工业的发展
(1)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2)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3)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3.商业的繁荣
(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
(2)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
(3)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4)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宋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三、思想文化:儒学的成熟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理学形成
(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服务于农耕文明的天文、历法、医药等实用科技因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3.文学
(1)唐诗: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既有盛唐时期的浪漫情怀,如李白;也有中唐以后国家衰落,人民困苦的现实批判,如杜甫。
(2)宋词: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3)元曲: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4.书画艺术
(1)唐代:书法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
(2)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
明清时期
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迟滞
通史概览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 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 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3.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 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 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成就
(1)传统科技辉煌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 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
(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3)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the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