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怎样,与50年前有何不同?
答:50年前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能一生受用,20年前大概可以使用十年。今天,刚毕业的学生甚至于还没毕业,他们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过时,在实践之中不适用。
我们只能迅速往返于知识与实践之间。学会知识马上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积累知识进行整理,或者不断向别人学习,“教、学、用”不分家。由此,我们可以建立知识系统,游走于知识的世界和实干的世界之间,更好地认识现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个人知识体系分哪几部分?
答: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
信息升华形成知识,技能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思维模式就是思考的方法。
有些人两三步能抓住重点,有些人则始终一脑子浆糊,区别就在于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动机、习惯、环境和沟通。
动机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金钱奖励属于前者,心中向往属于后者。拥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环境也分外部和内部,前者与概率有关个人很难改变,后者个人可以掌控。拥有良好的内部环境,能让人快速进入心流状态。在内心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你我就能先人一步。
以上因素都搞定之后,才有必要注意沟通。不少人把顺序搞错了。
什么是场景知识?
与通用原则的科学知识相对的就是场景知识,指运用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
我们在熟悉的地方更具智慧,在不熟悉的地方里就会变得比较蠢。并非真的傻了而是没有掌握场景知识。
下次与人PK,就把对方拉到我们熟悉的场景中,这样胜算更多。
个人知识充满矛盾,怎么办?
个人知识像世俗智慧,往往矛盾重重,经常出现对立的情况。一边说三思而后行,一边说当机立断。到底哪个对?此处与场景知识相关。在熟悉的环境里,相关条件都了解就当机立断。在不熟悉的环境里,要多方了解信息,咨询朋友和老师,需要三思而行。
不存在既定答案,个人知识充满矛盾完全是正常现象。
走入社会,知识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校中的学习是从无知到有知的单向过程,走入社会学习变成循环过程。
学习并掌握知识,到实践中去验证,之后在学习的三步法形成学习循环。
从未有人承诺过一帆风顺。
走入社会,学习有何不同?
学校学习的路径已被设置,课本、教材、考试,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一路向上。
进入社会,没有人为我们规定学习路径,要求学习成果,于是得自己来。
什么是把知识变成能力?
知识和能力是两回事。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叫书呆子,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有可能读书不多,只是实践经验丰富。
两者转化的关键是掌握知识后在运用中进行取舍和裁剪。
此处要再提场景能力,把知识放入场景加以运用,用得好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有知识,能力相对差的人。
无论在学校学了多少,走入社会就是会感觉茫然无措。
社会需要我们就要把学习的自我转化成实干的自我,怎么把事情落实就怎么做。
如何克服假装学习?
成年人的假装学习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从未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只是买书报班然后停下来。
第二种,始终糊弄。如果学习是个时钟,从零点走到三点、六点、九点再回到零点。他们只从零点走到三点,然后跳到十二点。中间靠耍手段糊弄过去,这就是传说中的伸手党。企图走捷径,让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别人说就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
后一种假装学习更隐蔽,但危害性也更大。
什么是学习中的画小圈策略?
书中的知识像地图和指南针,能指明方向却没办法靠谱我们怎么走。
现实中则要掌握画小圈策略。学到知识把上运用到实践当中,不要指望学到很多内容之后再运用。比如学Excel要从简单公式入手。
同样从实际问题入手,去书里寻找合适的知识也属于画小圈策略,直接由问题出发。这样既能提升自信又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甭想着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生活中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成年人学习,应该先问什么?
答:不是说要学什么,而是目标是什么,具体怎么学,背后是真的想学还是假装学习。
克服假装学习要画小圈,从知识到现实及时运用,找导师、定期自我审视。
什么是一生的学习圈?
答: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属于校园学习,进入职场几十年的研究和努力属于社会学习,直到生命结束形成完整的学习圈。
有时学习圈会出现缺口,我们需要把相关内容补上。可惜很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再也不学了。掌握生存技能之后,对新知识不感兴趣。
学习不只读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请教他人都是学习。
学习圈还存在无数小循环,不是一把学会所有后半生受用的知识,而是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后回到知识层面,之后再返回问题。
知识会过时,唯一不会过时的是学习的能力和开放的心。
不存在“学会了不再学了”,只存在“不愿意学”这回事。
如何利用角色弧启发成长?
角色弧也叫角色弧光指人物在剧本当中的成熟成长的过程。
先是认识问题,第一反应是拒绝改变、拒绝成长,在之后战胜迟疑,投身改变。首次深度很可能是失败,在多次尝试之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同时,人物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善。好莱坞很多电影都是按这个套路写的,他们把这叫“英雄之旅”。
成年人的典型学习模式有哪些?
第一种是遇到问题马上去找相关知识,第二种是拥有系统后解决问题。需要先买书、报班,参加考试。后一种往往坚持不下来。
无法坚持学习,有人归咎于毅力不够,其实是方法不对。
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成年人才会坚持,否则就会失去意义。
后一种学习中,人们抱着功利心,想着今天学了说不定明天能用上。如果用不上,就会很快放弃,这与性格与毅力没有关系。
什么是不同的问题锻炼不同能力?
存在两大类问题,已知的和未知的。
前者是别人解决过,我们只需要认真搜索,问题就能解决。
后者是别人从未遇到过,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学习,此时拥有开放的心态,能够超越所学领域、跨行业吸收知识变得重要。
好消息是未知问题走入社会之后,你我很难遇到。
什么是掌握知识的三个标准?
第一层,能把所学知识编成入门教程,让不会的人基本掌握。
第二层,编成培训课,针对有基础的听众。
第三层,把知识标准化。
能把所学知识形成自己和他人都能用的标准化流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高手了。大部分问题都由标准化来解决,特别关键和特别难的问题才需要我们亲自出手。以上可以看成是对“输出倒逼输入”的另一种解释。
首先,是入门教程层面。
入门教程是传递知识的方法,它区别于书于讲座。书中知识比较僵化,讲座也很难针对某个人。
入门教程内容相对浅显,会出现内行看来比较低幼的例子。对内行低幼,意味着对入门者友好。很可能初学者需要了解才能登堂入室。
其次,培训课程层面。如果入门教程需要于老师带着新手小白走一遍,给后者进行演示,,那么培训课就需要老师能够传授技能,,这要求讲者熟悉背后的原理,其中的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讲解时还需要达到听过培训的人能把本次内容再次分享的标准。要求很高。
最后,标准化层面。标准化的三个要求分别是高水准,低难度和不断更新。
水准高意味着十次做九次对,否则有标准也没意义。降低难度就像工业化之后生产的鞋,不再需要老师傅,每个人做的都是简单易上手的工作。不断更新是为了应对变化。
标准化没有想得那么容易,却值得一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