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自己原来是一无所有,反而要处处装出有的样子。——(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在人类现代文明繁衍的千年之间,等级观念始终萦绕在社会发展中从未消散,即便是文化迥异的东西方各国也都有着划分阶级的意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我们渐渐摒弃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明确界限,但事实上阶级属性仍旧随着财富、资源、权利的天壤之别而广泛存在。
回看几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似乎弥漫着封建传统的腐朽禁锢气息,这样的生活态度俨然不能满足如今上流社会想要证明高人一筹的心理,反观西方传统贵族带来的那份古老和神秘却吸引着当今中国上流社会纷纷效仿。
这些所谓的上流家族子弟往往以能够就读欧洲贵族学校感到自豪,女孩子则挖空心思的想要受邀参加贵族出入的茶会,那么一两百年前的西方有什么魔力吸引着现在的中国上流社会呢?
一.避新趋俗的"乌托邦"王国
缀满珍珠钻石的王冠、夸张的精致蕾丝裙摆,到底是新奇的见闻还是艺术的复古中西方各有见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明将现代化生活和贵族生活融合得十分妥帖,时至今日整个西方贵族阶层还是向世人展现着他们雍容高贵的一面,也正是如此,浮华堆砌的贵族气息打造了中国上流社会眼中的"乌托邦"王国,带来了一种只要看齐自己和贵族的生活态度便能走进那个世界的错觉。
社会的科技在进步,世俗观念在升华但西方贵族那仿佛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的生活方式引得中国新兴上流社会趋之若鹜。他们追求欧式建筑、西方社交礼仪,尽可能的从精神上靠向西方贵族,用精致典雅的华袍演绎自己渴求却难得的生活环境。
仔细划分中国当下上流社会的组成,极小部分是传统世家的幸存者,更多的则是乘着国内改革东风而兴盛的家族。
这些家族的创始人在求学、经商的过程中深受近代西方文化熏陶,对于"看腻"国内生活陈规的他们来说,西方文化的点点滴滴都极尽奢华尊贵,这令无数中国上流社会人士感到新奇与渴望。
二.迷离失魂的阶级快感
中国社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制度分阶级,但在人类文明中这种隐形的框架注定不会完全消散,唯一能够区分阶级的途径就是钱权。作为社会少数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希望通过某些手段来展现自己与绝大多数人的不同,而近代西方贵族的生活状态就恰好满足了这种上层阶级的求异心理。
西方文化留给大多数世人的印象是代代相传的名利与财富,顶级的桂冠终究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由这个群体组成的阶级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大量金钱、资源等等,这条关系链尽头就是抓着绳子上流社会。
再者,说回中国上流社会强烈的想要与西方贵族制造共同点的原因,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固定社交圈,这样既满足了自身需求,同时为自己的后辈营造了高阶玩家的娱乐氛围。
在他们看来去贵族学校留学、参与西方贵族社交而产生的交集是独属于上流阶级的交友手段,阶级差异早已不需要宣之于口,而逐渐被同化的生活就是表现与众不同的方式之一。
三.本土的文化荒漠化和主流文化
华夏文明传承千年之久,相比起西方贵族这种舶来品显然更具文化底蕴,但为何在这场"单薄"与"深厚"的博弈中却有着出乎意料的结局呢?
其一,中国本土文化的低迷现状。我国封建的礼教制度从始至终都建立在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而思想文化领域又多受儒、道教派的影响,这使得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深谙淡泊儒雅的人生信条。
但在文明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快节奏、急功近利的生活带着更多的浮躁气息注入社会,本土质朴、原生态的大厦遭到倾覆加速了中国上流社会向西方贵族学习的步伐。
其二,近代历史的悲哀。在很多人看来清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开始,近代历史的开端更是中国传统的终结,在那一时期太久没有嗅到新鲜事物的国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接轨,短暂地丧失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
继而一股脑的吞下了太多的西方文化,同时西方文化侵略的手段也预示着本土文化势必会受到排挤,长此以往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从方方面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三,全世界范围的主流文化。狂野的非洲文明因为它的独特不能成为主流文化,学养深厚的东方文化因为它的浓郁亦不能成为主流文化,唯有西方文化能够更容易的被大众接纳。近代历史中在中国文化出现断层之际自然而然的也就引入了正值"盛年"的西方文化。
其四,近代西方也并不是全然不可取的,在他们的精神文化中也存在真正值得学习的地方,譬如骑士精神、绅士风度等等,这些才是依附于贵族精神滋长的良品,诚愿有朝一日的中国上流社会不再单单追求西方风格的皮毛,而是去深层次的领略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仍旧适用于当下: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衣食无着时只想果腹穿暖,饫甘餍肥之日欲望又会无尽的增长,正如中国上流社会的疯狂。
起先大家追求钱权,但更为奢靡的生活宛如海市蜃楼始终驱使着人们不计后果向前迈进,得到的瞬间又想将成功化作高墙隔开自己与后进者,可叹的是这终究是人性深处无法改变的劣根。
时间终会证明中国人走西方路只会迈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真正亟待我们拾起的是上层文化中"君子比德与玉"的风雅情怀。那么对这种社会风气你又想作何评价呢?
文/竹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