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乡土中国,从更宽广的视角看我们的生活

乡土中国,从更宽广的视角看我们的生活

乡土中国,从更宽广的视角看我们的生活如果你是农村走出来的,《乡土中国》一定要抽时间去读一遍。我是农村大山里长大的,大山都是封闭的,人们在大山中生活,就好像蚂蚁爬过草坪一样,彼此距离不远,但并不会经常见到

如果你是农村走出来的,《乡土中国》一定要抽时间去读一遍。

我是农村大山长大的,大山都是封闭的,人们在大山中生活,就好像蚂蚁爬过草坪一样,彼此距离不远,但并不会经常见到,也不能深入了解。每个人都是土里刨食的过日子,忙碌又艰辛。

封闭带来了独处的习惯,因为粮食可以自给自足,除了重大的节日活动和必要的婚丧嫁娶,农村很少有大动静,出去外乡逛游。平时大家都是待在家里,自己做饭,自己下地,村子里的老头老太太,永远都能安安静静的坐着,一整天,什么也不说,就晒太阳。

年岁见长,陪我长大的那些老人,都陆陆续续去了更远的世界。成年,就是看着祖父辈纷纷凋零,开始不懂,好奇又害怕,后来懂了,慢慢的习惯了,终于在一个一个的失去中,了解到一个常识,人总会老去的,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大概都是平等的吧。

在一个村里长大,对于其他村的人,就不了解了,甚至感觉有点惧怕,因为不认识,也顺便害怕他们村养着的狼狗。因为不了解,很容易给其他村子贴上各类标签。爱打架的村子,小气的村子,会做生意的村子……地图炮这种事情,从懂事开始,就有了。那个村子的人什么品行,都是有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农村人称为:“庄风”

庄风好,或者庄风不好。庄,就是村庄,或者一家人的院子也叫庄子,风,就是风气了。判断庄风,主要看村里的树多不多,马路宽不宽,村子里卫生干净不干净。

后来读了心理学,接触了社会学,老师推荐了《乡土中国》的选读书目,当时只是牢牢记住了名字,并没有详细看过,学生时代的阅读,简直粗糙到无法无天,有时候光是知道一个书名,就感觉自己比常人优秀很多倍,进而有一种自满自足。

书,是毕业多年后才拿到的,阅读了以后,发现很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先知预见,加上专业论述的,不得不说,费孝通老师研究的到位,真切。是一本了解社会变迁和人文历史的必读书籍。

其实,很多时候读书,都是冲着兴趣,对于别人推荐的必读书,都是放入永久的收藏夹或者不屑一顾的。这是通病吧。

书中开篇部分是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广大农村,种地可能是唯一的生存方法,如果不去外出务工或者考学的话。泥土出产周期长,和工业品不同,多数农村都是一年一茬的庄家,从春天播种,夏天培育,到秋天收割,冬天基本的农闲,进入了自由自在的状态。如果家里没有养殖,就完全沦为一个闲人。用家乡话来说,就是东家进西家出,到处扯是非。

农村长大的人,有固有的特性,因为完全是熟人社会,大家都在长期的相处中,摸熟悉了对方的性格和需要,所以能够各自配合,做到心安。这些特性,在日渐发展的工业社会中,渐渐格格不入。大家对农村的人的普遍感觉是老实,话少,木讷。除了少数活跃分子,多数人都不善于表达,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做好。但是很少沟通汇报,这是往昔生活留下的烙印,需要慢慢的去适应这个陌生人社会,去主动分享自己,促进合作,有更大的影响力,才能立足。

所以,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人,在社会上打拼一两年以后,都应该踏实下来,好好读读《乡土中国》,这里面有曾经的自己,有你当下遇到难题的解答,你也能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看那些匆匆忙忙的过往。

社会虽然在快速变化,但是植根在我们习惯和灵魂深处的内容,发育实在是太慢了。我们也需要有人帮我们梳理一下自己的灵魂。

上一篇: 考研政治笔记
下一篇: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40年:历史演进、逻辑演化与未来展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