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改善。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得到突出体现。最突出的理论成果,是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突出的实践成果,是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
发展成就
1.绝对贫困现象消除,人民生活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取得经济建设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让占世界人口约1/5的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2年,我国按国家贫困标准计算的农村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到2020年已全部实现了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脱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同时,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增加到13.6亿,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1/4左右上升到了1/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多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低到了0.466。
2.经济实现新跨越,经济实力又迈上大台阶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2021年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新的突破。2012—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扩大至114万亿元,名义GDP扩大了60万亿元,相当于翻了一倍多;实际GDP增长了76.9%,年均增长率6.5%,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同时,我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976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万美元,超过了全球人均GDP的平均水平,已接近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的上限即高收入国家的下限。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也取得了新突破。
3.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中国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居世界第一。
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17年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累计下降了25%,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4.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了近40%。2021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的断面比例上升到84.9%,劣Ⅴ类水体下降至1.2%。蓝天碧水保卫战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多举措推进绿色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建立了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截至2021年底,绿色信贷余额增长至15.9万亿元,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积极推动风能、光伏发电和其他绿色能源的装机容量,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目前位居全球第一。
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到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5%,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从2012年的68.5%下降至2021年的56%,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21.66%提高到2020年的23.0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得到全面拓展
我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加快形成。2012年到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4.42万亿元扩大到了39.1万亿元,这是用人民币计算的,如果用美元来衡量,则从3.87万亿美元扩大到了6.0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我国服务业进出口总额5.3万亿元,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达到1136亿美元,均居世界前列。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非金融直接投资,分别增长了23.6%、14.1%。“一带一路”共建正在走深走实,已经从亚欧大陆和亚太地区,拓展至非洲、拉丁美洲。截至目前,已有148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官方文件。
同时,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11%上升到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增强;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了19个;部署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高地、试验田,形成了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5.坚持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我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0298亿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27864亿元,扩大了1.71倍,R&D与GDP之比从2012年的1.91%上升到2021年的2.44%,提高了0.53个百分点,研发投入总额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了世界第一。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了第12位,上升了22位,比2017年提高了10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移动通讯、集成电路、数控机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迅速发展,主动融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成长。高速铁路、5G网络等建设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经验总结
1.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和本质特征。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问题做出集中、明确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做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大决策,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等。正是因为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我国的经济改革才能取得非凡的发展。近十年,经济又迈上大台阶,正是我们党努力工作和英明决策的表现。历史和实践证明,发展好中国的经济,关键在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路途中,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是我们国家经济良好发展的坚强基石。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前提。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使命,那就是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使命,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放在我们党心中最高位置。这也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的我们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十个方面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表明,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是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坚持人民至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进行的深入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其核心问题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坚持人民至上,使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等各方面得到保障,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坚持人民至上是走好新征程的重要保证。面向未来,只要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3.坚持理论创新
近十年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的奋斗历史中,为了探索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强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经济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全党,等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理论创新取得新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总结实践,展望未来,着力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些理论立足中国国情,在所有制、生产要素、分配体制与共同富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了原创性思想,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民生保障等重大实践问题上提出了重要论断,在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上提出了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在思想和方法论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具体而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些历史性变革中,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市场化改革深化,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精准脱贫攻坚,等等。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和提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作者系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