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否过于理想主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否过于理想主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否过于理想主义?首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文简称规培)的政策、制度、后续保障等等目前尚不完善,没有明确详实的文件规程。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到无数人一生的重大事情来说,难免过于草率。

首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文简称规培)的政策、制度、后续保障等等目前尚不完善,没有明确详实的文件规程。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到无数人一生的重大事情来说,难免过于草率。

作为政策的被执行者本身,绝大多数规培生们对于这样一个决定自己命运的政策可以说除了“没有规培证就进不了主治”以外,其他的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作为政策的监督执行者,全国上下,很大一部分医院的规培管理者,对于规培政策上的一些问题也是一无所知,甚至是从上至下,皆是如此,规培人员有各种问题,他们也只能:无此先例。应付了事…

比如,一个医学本科生,毕业后没有考取研究生而直接选择了规培,此时规培需要选择专业,那么如何确定,一个尚未工作的人,他所报考的专业就一定是他以后工作的专业呢?

如果他规培结束以后,所从事的专业和规培证书上所示专业不同,那么等到他考取中级职称的时候,这张规培证书是否有效?

如果考主治医师的专业必须和规培专业相同,也就是说上述情况下,该规培证书无效,那么此时该如何处理?该医生当初规培的3年就什么都不算了么?是否需要重新进行现从专业的规培?生命本就可贵,学医本就漫长。这是否使得本就坎坷的路更加道阻且长呢?

其次,既然是规范化培训,而不是专科化培训,为什么要分出这么多学科?只分内外不行么?再者即使是选择了某一专业去规培,规培期间仍然是各个科室轮转,每个科室2~3个月,短的可能只有一个月,短短的时间,真的就能对这个科室的工作,病种,特色诊疗掌握的如决策者所愿么?这种轮换和在校实习期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既然非要分专业,那么,是否需要给各位“听话”的孩子,一个转换专业的机会呢?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有人以后不想从事现在的规培专业,是否应该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按照现行的政策,没有这样的机会,普通人、一般情况下、原则上不能更改培训专业(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懂吧…)。

那么如果他勤勤恳恳规培3年,结束之后,从事其他专业,这三年对他而言,除了见识一下所谓的“世面”,基本就算是白费了;如果他中途选择退出规培,按照现行的政策,三年之内他不能再重新参加规培,那么请问,一个年轻人有几个三年?按照医学生的年龄来算,20岁进入大学,25岁毕业,28岁结束规培,中途退培(姑且算26岁退培),3年内,也就是说他最早29岁之前不能再参加规培,没有规培证,也就意味着,他即使30岁的时候再参加规培,33岁结业的时候拿到了规培证书,然后去考中级职称。这期间的6~7年黄金时光如何交代?

再者,如果一名医生已经考取了普外科专业的主治医师,现在他想要转行去做骨科/胸外科/整形科/眼科等等其他科室的医生,那么他的主治职称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再重新参加规培?还是按照转岗算?如果跳槽去了别的医院呢?此种情况如何处理?又该找哪个部门去咨询?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指南/文件可供参考?

再来说一说待遇的问题,众所周知全国有多少家规培基地,就有多少种规培待遇的标准和问题。有的基地给的多,有的给的少,有的甚至直接扣除(专硕并轨研究生)。有的基地给学员交五险一金,有的基地根本不给交,那学员如何有保障?社会人没有工作关系,该怎么自己去交这“五险一金”?

普遍来看,参加规培的人员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上,大多数聚集在3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每个月有的1000多、有的3000~5000、个别的地区能达到6000~8000(比例极低)的所谓补助,他们要生活、工作、恋爱、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维持交际……这些决策者们是否考虑过?还是说觉得无足轻重?

一方面考虑全民医疗素质的时候,可不可以考虑一下这个被执行者群体的感受?制度向国外看齐和国际接轨的时候,待遇是不是也应该考虑适当提高一些?没要求也和国际接轨(想都不敢想)。

再次,既然是规范化培训,那么请问:全国各个基地的基础条件是否一致?教育水平是否一致?如此能达到规范化的标准么?据我所知,良莠不齐!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证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二线城市的基地——省会一线大城市的基地——北上广深超一线的大城市基地。病人数量、病例种类、人员素质、教育条件……明眼人都知道不可能相同,那这样培训出来的“规培生”,达到了决策者眼中的“标准化”么?人不是机器,教育也不是流水线,进口机床和老旧作坊做出来的东西,虽然都有国审字,他能一样么?

既然是标准的规范化培训,那么有标准的教材么?培训涉及的内容、所授疾病的种类、培训课程的标准……所有的这些都不统一,如何能够达到“规范化”?既然不能。那么和一开始宣称的“实现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是否就成了一个笑话?

还有,既然是为了实现分级诊疗奠定基础。为何不能将规范化培训放在就业确定执业范围之后?为什么不能以本专业进修的方式,用1~2年左右的时间去完成本专业的规培?这样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实现“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的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这个初衷呢?

这样既免除了更换专业的烦恼。也节省了大量时间,让专业的人,把专业的时间,放在专业的专业上。不是更好么?

如现在这样,在一个科室呆2个月,下一个科室呆2个月,三年下来。前面科室所受的培训,还能记住多少?况且,多数所谓的培训,只不过是换一个科室写病历、记病程、拉钩罢了。有些人规培结束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涉及一些科室的范畴,那么这个规培的意义又在那?是不是浪费了生命?劳民伤财又费力不讨好呢?

在我看来,规培的三年。完全可以用工作后的1~2年专业进修来取代。该见识的东西也完全可以在大学期间的2年见习实习中见识到。如果连在校大学生实习这一块都抓不好,那么把矛盾转嫁给规培就能解决问题么?我看未必。还不如回过头去把实习抓好,免得让学生的这两年时光虚度。

我们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做任何事都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国外的制度再好,照搬照抄难免会"水土不服"。

至于现行的规培制度下的学员,是否是时代实验的"牺牲品”也只能交给历史来评判了。

上一篇: 重磅消息!10月30日增设1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
下一篇: 许光伟‖阶级社会知识状况考察之六(以“资本之读”阅读资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