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如此“自私”?【读书笔记】3.1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如此“自私”?【读书笔记】3.1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如此“自私”?【读书笔记】3.1今日读书《乡土中国》费孝通传统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私”。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_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_中国是吃人社会

今日读书《乡土中国》费孝通

传统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私”。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对于公家的东西,大家就更放纵,两三家合住的公共走廊上大多尘灰堆积,公共院落里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中国传统里为什么不注重社会公德?

✍️背景:社会格局的不同

西方——

游牧和海洋文明会产生显著的“团体格局”。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团体”是他们生活的前提。他们的社会组织就像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总体来说,他们常常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_中国是吃人社会_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

农耕文明的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下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而且在不同场合下,这种需要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中国传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这种格局就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一圈一圈推出去。每个人与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也像水波一样愈远愈薄,这就是有差等的次序,叫做“人伦”,也就是有贵贱、亲疏、远近、上下之分。

同时这个关系范围还按照具体情境能伸能缩,可大可小。比如这个“家”字,“家里”可以指夫妻两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_中国是吃人社会_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

✍️结果:道德观念的差异

西方——

在“团体格局”里,每个人都逃不出这团体,都被绑在一起。因此,这个团体需要能为每个个体谋利益,大家才能同舟共济,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就引申出了他们追求“平等”的道德观念。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团体”不是有形的东西,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于是就诞生了宗教里笼罩万物的“神”。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是神对于信徒。“天父“,就是团体,是每个人都共同拥有的父亲,爱着每一个人。每个人在神面前都平等,神对每个人都公道。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_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_中国是吃人社会

为了保障人人平等的权利,他们组织了政府,如果有任何代理者(牧师)或者任何种政体违反了这些真理,人民有权利改革或者废除他们。于是也就有了宪法,也有了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中国——

在“差序格局”里,“团体”缺乏具体性,有也只是一个范围非常模糊的天下。真正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推出去的一圈范围,每个人能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克己”、“修身”就成了人们最重要的德性。从己向外推有两个主要路径,一个是亲属,维持这种联系的道德要素就是孝悌,一个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就是忠信。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_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_中国是吃人社会

但是,这种格局里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弟、忠、信都只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就算是孔子常说的看似概念非常宽泛的“仁”,也只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凡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弟忠信”,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在差序格局里,社会网格全都是由私人关系搭成的,传统的道德已经足够支撑这个网格了,因此就不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中国传统道德也就不那么重视社会公德了。

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_中国是吃人社会_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

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关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根源是什么_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源是_中国是吃人社会

上一篇: 骆心怡、赵继伟: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下一篇: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