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意识形态的解读, 我认为: 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政治层面. 还应包含社会, 价值, 文化层面. 从政治层面上来讲,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矛盾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而从价值层面上来讲, 美方所推行的“普世价值”即“民主, 自由, 人权”与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了冲突. 而在文化层面上, 由于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不同, 美国代表的商业文明与中国的儒家文明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于现阶段中美两国矛盾本质的分析, 我们不妨从国家和民众两个层面进行.
中美关系一直以来十分微妙, 是大国间博弈的展露
中美价值, 文化, 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 在国家层面上. 中美建交以来, 美国对华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将中国改造成为一个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更为相似的国家。从西方文化和实践的视角来看,“非此即彼”是一个稳定的思维模式。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个重要哲学理论就是将异质性视为冲突的根源,将同质性视为和平与合作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同一类型的国家才是朋友,才会积极合作。上世纪末期, 美国对将中国改造为美式民主国家充满信心。 约翰·桑顿通过对中国形式的分析发现, 中国可以变得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更加相容。所以,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的主导下, 中美两国也出现了一段“蜜月期”.中方领导人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更是让美国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以及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态度, 此时的美国认为中国会按照他们预设的道路发展, 最终达到与美方相同的意识形态. 尽管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矛盾依然存在, 但是中国表现出的态度 (这种亲美态度很大程度上源自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国通过中美关系来制衡苏联对于中国的威胁) 使得“与中国接触,和平演变中国”理念在美国政府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苏关系恶化, 双方在边境陈兵百万
但是从1989年后, 美国渐渐发现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 中国短时间内并不接受“普世价值”, 中国也根本没有按照美国意识形态的道路走. 随后,双方的交流合作开始减少, 但是此时的美国开明派精英依然没有完全放弃“改造中国”的想法,对此仍抱有希望. 直到近些年来特朗普政府上台后, 美方精英主流思想认为改造中国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相反, 中国的崛起对于美国的威胁却越来越大, 美国对华战略出现根本性反转。2021年, 美国国安顾问沙利文在接受CNN专访中表示,美国以前对华政策的一个错误是,认为通过美国的政策,中国体制将发生根本转变,但事实上,改造中国是美国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近些年来的“贸易战, 印太战略, 限制对华科技出口等 ”则是美国“改造中国意识形态”战略破产后所转变成的新的对华强硬战略.所以, 在国家层面, 中美两国矛盾的本质, 在于意识形态矛盾, 只不过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对抗方式不同.
中美贸易战
其次, 在两国民众层面上, 由于中美两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民众在价值和文化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美国民众受基督教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双重影响,传道士精神与商人精神这两种意识形态并存,在看待中国问题时,也会因之表现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的特点。有时美国民众会以“上帝选民”自居,认为中国应效仿美国的民主制度、发展模式, 批判中国的民主问题, 自由问题以及人权问题. 有时美国民众又会喊出“美国优先”,他国发展都需让步于美国利益, 甚至为了本国利益不惜发动战争, 变身“世界警察”。而中国民众一方面接收到的信息有限, 民间对美态度主要取决于官方媒体的对美态度. 所以近些年来, 中国民众普遍仇美情绪上升. 根据RIWI的调查, 2020年中国网民对美持负面印象比例已上升至62% ; 另一方面, 中国民众受东方儒家文明的影响, 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更加倾向于各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对美国充当“世界警察”,干预别国政治的的形象感到厌恶. 中美两国迥异的意识形态使得民间也产生了矛盾, 甚至是仇视.
所以,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众层面,中美两国现阶段的矛盾本质集中在意识形态.
中美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