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谈谈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 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
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与当时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是相符合的,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曾出现过偏差。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 , 我们党带领中 国人民完成了社会 主义改造 ,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正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但这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自此,人民生活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砥砺奋进,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曰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发展历史逻辑的一贯坚持,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基于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和基本方略 , 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必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拓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地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表述,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综合国力和人均收入都处于很低水平。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人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着力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 二 )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多样化
“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仅仅表现为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的参与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需要。新生的需求呈现多样 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对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落后的社会生产”改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逻辑必然性。从现实看,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人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 、 医 疗 、 居住 、 养老 等方 面面临不少难题。这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来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已 经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凸显,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三大不平衡: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领域不平衡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虽稳步推进,但与 经济领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至于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差距可能更大一些。区域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 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群体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具 体到各个领域内部也存在很大不平衡。我们要明确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有机统—。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在加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中,着力解决严重的不平衡即不协调和失衡问题。
( 四 )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体现在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也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这决定了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充分发展阶段。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解决,而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近年来,随着整 个社会环保颜的增强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美丽”已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需要进一步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随着改革继续挺进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想要不断取得新成就,只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艰险,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明确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不充分是绝对的,充分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一定历史阶段和人民的需要而言,可以通过充分发展来解决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相对于更高的历史阶段和人民更高更丰富的需要,发展的充分问题又会凸显和呈现出来。因此,充分发展并不能一劳永逸。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要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需要祕就解决问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主要矛盾贯穿于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享发展,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而充分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 展、筹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
(二)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快,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优化、风险可控、共同富 裕及环境优化的目标要远重于GDP增速的快慢,“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路径;宏观调控更加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协同性; 改革开放亟需进一步深化和加大力度,通过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释放和激发新一轮制度红利和微观主体活力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解决新时代的基本 矛盾;要重点突出、内外并举,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创造尚质量发展必备的金融环境。
(三) 促进社会事业持续改善
实现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提供更多 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曰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重大战略之一,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所有这一切,都将极大地助推 “美丽中国”建设,从而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四)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別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