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几千年悠久历史,见证了几百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虽然封建社会发展期间既有,繁荣和衰败也有强盛和低靡。然而大多数先进的历史文化,依然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悠久的华夏文明灿烂写下来辉煌的篇章。
悠悠历史走向今天回首过去也曾看见许多繁华昌盛,也曾看见泱泱大国的雄伟壮丽。然而经济和文化无论如何发展,也不能掩盖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弊端。不能掩盖华丽盛世的外表下,百姓的孤苦无依和流离失所,即使生逢盛世百姓生活并不幸福。
千百年来古代劳动人民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任凭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他们一直任劳任怨的付出,但是用辛勤劳动和汗水,却换来了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而辉煌的历史盛世却没有把他们记录在册。这其实也是古代社会老百姓的悲哀。
盛世王朝光辉掩映下的百姓生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代张养浩的经典名句。一语道破了古代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国家的盛行与繁荣昌盛的背后,老百姓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生命的代价。国家衰亡、连年战争的背后,堆积着贫苦大众的累累白骨。
无论国家盛行还是昌盛,依然改变不了百姓痛苦的生活状态。国家盛行天下安定朝廷就要兴修水利,广建宫殿为自己歌功颂德。如此劳民伤财导致百姓生活艰辛困苦;国家衰败之时政治腐败黑暗,连年战火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
1.西汉盛世时期的百姓生活
西汉建立初期由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各地的经济发展处于衰败状态。统治阶级实行了“有为政治”。首先为了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免除了部分田赋。对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全国文化,经济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并被后人称为“政通人和”。
西汉时期对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农民减轻负担鼓励人们耕种生产,使荒芜的土地再次绿意盎然。对外则通过战争来抵御匈奴的侵扰,几次战争的胜利让西汉的国家军事实力逐渐强盛,期间也涌现出不少奋勇杀敌的将帅之才。
西汉时期经济发展也相当迅速,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流;在经济、文化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西汉初期国家呈现出空前的昌盛,而这种昌盛并没有改变百姓的痛苦生活。
一系列国家政策看似利国利民,但是使百姓的生活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使有钱人变得更富裕穷人更穷,再加上百姓人口逐渐增多,手中拥有的土地随之减少。官僚、贵族、富农在国家发行的一系列政策倡导下,不断兼并和扩大土地。
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使得富裕之人,拥有了更为广袤的土地和数不清的金钱;而穷人的土地越来越少,即使为富人劳作所得的辛苦费也只能维持温饱。而此时正是被后人称为盛世的西汉武帝统治实为。
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征战,耗费了不少人力和财力。老百姓不但手里土地极少,还要承担戍边、杂役、徭役。百姓要为战争提供大批士兵,还要负责士兵征战过程中的一切后勤补给。导致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穷人妻离子散、冻死饿死的比比皆是,交织了多少百姓的血泪史。
国家繁荣昌盛了、战争得以胜利凯旋,统治阶级就开始为自己歌功颂德。皇帝到了晚年时期都要大兴修建陵墓,现代考古学家所发掘出来的豪华大气的皇帝陵墓,都是劳苦大众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老百姓起早贪黑的忙碌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却被遗漏在辉煌盛世之外。
2.开元盛世华丽外表下的百姓生活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在唐玄宗统治之下国家朝政相对稳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全国上下都生活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范围内,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如天女散花一般流传于世,诉说着大唐的繁华与绚丽。
唐玄宗继位之后励精图治为了增加国家实力,在经济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国家经济处于空前的繁荣状态。唐朝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对边关少数民族实行了和解政策,逐渐缓和了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减少战争,一系列政策是唐朝逐步走向繁华的顶峰。
封建社会的发展主要以维护统治阶级权利为目的,在繁荣昌盛的华丽外表下社会矛盾日益严峻。随着大地主和官僚对土地的兼并和控制,导致百姓赖以生活的土地面积减少,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各种苛捐杂税的重压下,导致百姓生活困苦食不果腹。
到了唐玄宗晚期国家内忧外患,原本的封建生产关系日益严峻。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比比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地位和维护权利大肆压榨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就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真实写照。
3. 乾隆盛世掩盖下百姓的悲惨生活
“盛世”是指国家空间发展,整体的社会形态处于发展和进步的阶段。从清朝建立的晚清的覆灭这段历史时间内,最繁华的阶段要数乾隆盛世。乾隆年间全国的粮食生产量突飞猛进,国家财政收入相对较多。
在乾隆皇帝继位早期国家实行各方面比较开明的政策,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也曾减免过赋税在一定时间内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然而到了乾隆晚期这种繁荣昌盛的假象瞬间倒塌。
清朝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统治阶级和有权利的官吏生活奢侈、开销庞大。曾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地方官吏对百姓层层剥削,利用手中权利中饱私囊,百姓春种秋收到头来却所剩无几。
到了乾隆晚期贪污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大毒瘤。大量银钱都控制到个人手中,导致国库空虚国家贫富差距非常明显。各种名义的税收层出不穷,百姓辛苦劳作一年却惨遭饿死,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乾隆年间清朝发展逐渐走向腐败和落寞,但是还要求文人墨客为其歌功颂德。被吹捧出来的盛世繁华,却掩盖不了百姓食不果腹的事实。很多统治阶级过着肆无忌惮的奢靡浪费,百姓却过着哄抢残羹剩饭的生活。
压榨劳动人民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共性,在国家初建时的一系列政策,也只为以后更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做铺垫。而在朝代变更之时连年战争,导致百姓生活极为困苦,饿死路边的不计其数。封建社会一个王朝的崩塌会导致天下大乱,老百姓在战乱的铁蹄下能活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就是更谈不上过过上幸福生活了。
生逢盛世古代百姓生活依然艰苦
1.生产力低下导致百姓没钱
古代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困苦,归根结底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劳动人民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简单生活。这种生活能够保持衣食无忧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百姓没有能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再加上特权积极的剥削与压榨,基本上一年到头都所剩无几。
大多百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都集中在土地上。导致很多百姓靠天吃饭一旦遇到灾荒或者战争,这种稳定局面就会被打破。最终导致土地荒芜出现“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的悲哀。当然这也是农业国家的一个共性,直至现代社会依然无法彻底解决。
随着战争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农民的压榨政策的实行。百姓手里值钱的东西越来越少,老百姓的困苦生活愈演愈烈。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各行各业都进行控制和垄断,百姓手里没有钱所以无论在商业,还是农业发展方面基本都没有参与能力。
2. 土地兼并和各种税收导致百姓困苦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条件下,统治阶级为了将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就会和地主阶级和官僚形成统一战线。从理论上讲他们都属于地主阶级,为了自己衣食无忧他们用贵族特有的权利,去不断榨取古代老百姓的剩余价值。
土地的所有权都归国家所,有权势的地主或者官僚也会大面积兼并土地。对老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没有幸福可言,老百姓辛苦的忙碌只为一家人能够继续活下去。
在古代王朝建立的时候统治阶级,会出台一些政策来抑制土地兼并。然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就是一直依靠剥削劳苦大众而生存。最初抑制土地兼并也只会让自己的后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控制劳动人民。
3.“愚民”效应是百姓在痛苦中挣扎
古代皇帝想要自己的江山永固,就要采用一系列的政策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也就是说皇帝本身就不想让百姓“安居乐业”。一旦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了就会不断的学习和认识历史,百姓智慧提升之后就会看到统治阶级的弊端,导致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古代皇帝讲究“君权神授”,让百姓明白皇帝是上天赋予的职责。皇帝是天生的贵族所以百姓就要安安稳稳的种地。战争期间就要遵从国家需要去服兵役,种植大量的粮食要交给统治阶级来保管和享用。这种“愚民”的思想导致老百姓不知反抗,思想意识和生活状态一直在痛苦中挣扎。
结 语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国家在最初发展时期需要老百姓为其添砖加瓦;当国家衰落之时也需要老百姓为其买单,是老百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了封建社会王朝的兴衰。然而老百姓的生活却困苦不堪,国家强盛或者衰亡都改变不了老百姓受压迫的命运。
【参考文献】
胡幸福《中国古代平民教育略说》
廖保平《哪个朝代小民活着最幸福》
彭国甫 《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是为政之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