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感知,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过程,以观察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根据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大部分婴儿明显地或安全地依恋其母亲,称为安全型依恋。

表现为当母亲在场时,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她;而当独自被留在一个不熟悉的情境中时,则有较强的维持联系的行为发生。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态。

这类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表现不安。

当母亲回到身边时,他们避免与母亲接触,不理睬母亲。

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依恋的类型依恋的类型依恋的类型

第三种是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不管他们的母亲在不在身边,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和哭闹,又被称作焦虑型。依恋的类型

第四种是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的婴儿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看起来总是害怕抚养者,对抚养者表现出恐惧、过分任性,并对其感到迷惑。

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

这类儿童更容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亲子依恋的一般类型可能是稳定的,而表达这种关系的特定行为则随着儿童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婴儿的依恋也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化。

有些婴儿表现为从安全型依恋向矛盾型依恋转化,尤其是婴儿在家庭内压力较大时更是如此。

也有些婴儿在其家庭情境由紧张转变为轻松时,则向更加安全的依恋类型转化。

这些显示了依恋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依恋的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家庭教养方式的维度

要求性:家长是否对儿童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他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对儿童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他们需求的敏感程度。教养方式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专制型忽视型权威型放纵型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又称为民主型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会给儿童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

同时,他们也会表现出对儿童的爱,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虽然严格但是民主。教养方式

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儿童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家长为儿童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儿童不可以反抗。

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严格但不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不快乐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家庭教养方式的维度

放纵型教养方式中的家长对儿童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予以控制。

家庭教养方式的维度

放纵型教养方式中的家长对儿童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予以控制。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民主但不严格。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且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同时他们对家长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教养方式:忽视型的家长对儿童不是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儿童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儿重,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既不民主也不严格。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1.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

2.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通过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婴幼儿,并由此构成了他们社会化的具休内容和目标。亲子关系的培养

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婴幼儿的需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亲子关系的培养

3.提高养育质量

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亲密他人的依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儿所受的关注。

4.与婴幼儿同步活动

同步活动,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婴儿与父母一起确立的一种互动。亲子关系的培养

4.与婴幼儿同步互动

4-9周时,婴儿会使劲盯着妈妈的脸看,对妈妈的脸很感兴趣。

2-3个月时,婴儿开始理解一些简单的社会性事件。

在3个月大的婴儿觉醒状态下,妈妈对着孩子微笑,孩子会高兴的报以大笑,并期待妈妈给出一个有意思的回应。反之,若社会期望不能实现,妈妈只是直冷地看着孩子,

2-6个月的婴儿一开始仍会朝妈妈微笑,试图重新引起她的注意,但如果妈妈还没有反应,孩子就会哭了。5.给孩子应有的父爱亲子关系的培养5.给孩子应有的父爱亲子关系的培养同伴关系的感念和发展阶段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方面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背景。

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塑造儿童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是儿童化的主要动因。

同时,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也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婴儿的同伴交往可以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单方面的社交行为。

婴儿从生命的第一个月起,就显示出对其他婴儿的兴趣;2个月的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时,能相互触视和观望;6个月的婴儿能经常对同伴微笑,发出声音、打手势,为同伴提供玩具,尽管有时彼此间并不理睬,或者只是短暂的接触,但这都是儿童与同伴进行真正交往的第一步。(2)简单交往行为的发生。

社交指向行为: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3)互补性交往行为的出现。

18个月后,婴儿同伴间的交往才真正开始,其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复杂。

在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在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的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同伴关系

埃克曼把10-12个月、16-18个月和22-24个月三组婴儿分别和自己的母亲、不熟悉的同伴以及同伴放在一起,看他们究竟喜欢和谁玩以及怎样玩。

结果表明,16-18个月、22-24个月的婴儿社会性游戏明显多于单独游戏。

同时,在这三个年龄组中,即便是10个月的婴儿也最喜欢与同伴玩,而相对较少与母亲玩。同伴关系的类型

受欢迎型的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

被拒绝型的幼儿也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由于其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

被忽视型的幼儿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

在交往中表现的退缩,他们既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的行为。

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愿意主动与其交往,也没有多少同伴会主动排斥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易被大多数同伴忽视和冷落。同伴关系的类型

一般型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同伴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其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第一、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以语言发展为突破口,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游戏及日常生活各环节的教育让孩子慢慢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描述某一情境,从而促进孩子与同伴间的交往,减少交往中的障碍与冲突。

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交往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商量性交往语言。请问我能跟你一起玩吗?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三、采用正确方式满足交往的需要。

与同伴在一起时,孩子总是对同伴的玩具充满了好奇,总想拿在手里玩一玩。若对方不愿意,同伴交往难以继续;若一方能采用交换的方式与之交往,则交往能继续进行;若自己的玩具不能引发对方的兴趣,孩子则会继续思考别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愿。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意愿逐渐在妥协中倾向一致,交往得以不断进行。因此,在交往中,采用交换的方式不断协调自己的意愿,均是孩子同伴交往的正确方式。

第四、丰富幼儿交往的经验,提高幼儿交往的兴趣和主动性。第三、采用正确方式满足交往的需要。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第三、采用正确方式满足交往的需要。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第三、采用正确方式满足交往的需要。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五、特别关注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的同伴关系。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常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抢等负向行为,因而在同伴交往中称为被拒绝型,这种类型的幼儿需要成人引导,建立合作的交往观念,教他们认真地听其他幼儿说话,平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努力与他人取得一致的意见等。

另外,孤僻的幼儿往往不自信。因此,养育者可以引导他们先与更小的幼儿活动,从而增强其交往的信心。婴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一岁以内的婴儿就有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研究者对出生不到

天的婴儿进行试验,发现移情能力似乎是天生就有的。照料者的情绪会影响婴儿的行为,他人的悲伤表情也会让婴儿自己变得忧伤,似乎他们能做到共情和移情。

因此,亲社会行为的最早萌芽可以在儿童的计划、游戏、分享中看到。

儿童在满

周岁之前就学习通过指点和姿势来与他人“分享”有趣的信号和物体。

岁半到

岁的孩子的安慰可以十分的精准,可以将创可贴敷在别人受伤的位置。

一、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研究发现,合作行为占亲社会行为的一半以上。

突出表现在合作性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性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性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性

二、分享行为。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提到“和谐”,个人层面提到“友善”。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第一个方面,照料者要创设良好的亲社会环境。1.学会经常在生活中向孩子描述亲社会行为。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乐乐不是要打你,他就是想跟你玩。你俩握握手就是好朋友啦。“你如果不给他一些,他会很伤心"。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第一个方面,照料者要创设良好的亲社会环境。2.示范正确的亲社会行为。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充分说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孩子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研究表明,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儿童的刺激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谢谢你的热情招待,今天玩的很开心。

不客气,欢迎下次再到我家来玩。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第一个方面,照料者要创设良好的亲社会环境。

3.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人

不时布置些让儿童助人的任务,要保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帮助者和被帮助者。

如果孩子需要成人的帮助,尽量找另一个能胜任的小朋友来帮助他。让小朋友的玩伴去拿胶水,而不是你亲自拿来送给他,寻找同龄伙伴来安慰不高兴的小朋友。

4.采用表扬、奖励的方式

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第二个方面,注重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能更好、更经常地作出亲社会行为,对周围成人和同伴亲切、友好;移情能力较缺乏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很少,而消极的、不友好的行为则较多。

第三个方面,采用现场指导的方式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婴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如果一个小朋友正吃力地搬起一块大积木,成人可以说:“看他搬这块木头多吃力啊,他需要你们的帮助。”如果成人自身需要帮助,则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需要怎样的帮助。同时,成人也需要教孩子在可能需要别人帮助或合作时发出适当的信号,如我拿的这块板子太重了,你能帮助我一下吗?婴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特征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对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还包括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不加以干预矫正任其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发展成为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交往的困难,严重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违法犯罪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影响

攻击性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70%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有攻击性行为。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首先,就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时间而言,发展心理学家如彪勒、格林等人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婴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就开始了;另一心理学家霍姆伯格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他还发现,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婴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量呈下降趋势。到2岁半,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其次,就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和时间而言,年龄18.4-62个月之间的婴幼儿冲突行为发生的平均频率为每小时5-8次。

冲突行为持续的时间一般持续31秒左右,大约92%的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言语冲突持续时间在10个回合之内66%的在5个回合之内。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第三,攻击性行为形式的变化

幼儿在2-4岁间,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身体侵犯逐渐减少,言语侵犯相对增多。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最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

按照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来分,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婴幼儿会为了争夺玩具或者图画书与同伴发生冲突,继而对同伴有侵犯行为,如抢夺、推人等。

敌意性攻击行为:婴幼儿有意地攻击同伴,使别人哭。婴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婴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大约占一半。

攻击性行为与某些特殊的基因有关,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特征与父母遗传下来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

同时,攻击性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婴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2)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非常深远。婴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2)家庭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的幼儿,因为父母的冷漠会使幼儿的情感需要遭受挫折,而父母对幼儿行为的放任、纵容甚至是鼓励更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

如果父母经常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家庭内部矛盾冲突不断,父母双方的教养方式反复无常或不一致也会导致婴幼儿出现更多的攻击性行为。(4)社会认知的缺陷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婴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5)经验的积累和强化有时,幼儿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当他们以冲动、好斗作为自卑的代偿方式时,就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当他们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如果没有被及时制止或被放任不管,或者他们总是能够通过攻击性行为获得自己想要的,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总是一味忍让,都会强化攻击性行为。促使其再次做出这一行为。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偶发性的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婴儿的成长过渡而消失。

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人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人;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0-3岁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第一、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其运用惩罚来矫正婴幼儿的侵犯行为,不如通过创设环境来矫正其侵犯行为,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0-3岁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首先,照料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其次,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足够的空间、合适的玩具和运动器材、有趣的书籍等,以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其积极情感的产生。

再次,家长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动,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交往技巧,并且鼓励他们与别人交往合作,幼儿就可以通过模仿学会谦让、帮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继而强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0-3岁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第二、照料者要正确对待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父母要使孩子明白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0-3岁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不允许打架

首先,父母要使孩子明白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让孩子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后果,通过移情来教育。最后,婴幼儿有时出现攻击性行为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0-3岁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第三、引导婴幼儿使用情感宣泄法。0-3岁婴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但是为了防止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让其压抑自身的侵犯情绪和动机,也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反,不良情绪压抑到了一定的程度,超出了阈值,那么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难以甚至是不可控制。

上一篇: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下一篇: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