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县委政法委和县网格化中心关于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创新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上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源头预防,通过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社会心理服务手段,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社会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砖埠。
二、工作目标
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融入平安砖埠、健康砖埠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打造集心理健康知识咨询、重点人群管理“心灵港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回访、转诊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纠纷、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三、场所建设
(一)镇综治中心场所
(1)心理测量室:承接心理咨询者的测量工作,根据测量结果制定心理咨询、干预和转诊方案。
(2)心理沙盘室:心理沙盘是一种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内心情感的治疗方法。通过丰富的沙子模型,心理沙盘作品在封闭的环境中创作,心理咨询师实现分析和解释背后的象征意义。
(3)情绪宣泄室:情绪宣泄室是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被咨询者通过大喊大叫,在安全和受保护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
(4)团体成长室:以团体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讲座、心理交流沙龙、心理影片赏析等。
(5)心理咨询室:咨询室承担一对一的个别咨询与接待功能。主要给来访者相应的安全感,使他们都可以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真实的表达自己,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
(二)学校场所
在镇中心小学及初级中学分别设立心理咨询室,咨询室承担对青少年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与接待功能。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讲座、心理交流沙龙、心理影片赏析。
(三)卫生院场所
在砖埠卫生院设置标准心理咨询室,主要针对心理障碍人员干预咨询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在册管理转诊的工作。
(四)村社区、卫生室设立工作场所
在13个村、社区和18个村卫生室设置心理咨询室,采取村志愿者、网格员坐班及走访结合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简单的心理情绪疏导等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排查上报需进行心理干预的人员到镇网格化中心。
(五)规模企业场所
在镇18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置心理咨询室,主要针对企业职工的心理和家庭问题进行关爱关怀;企业的应急安全类应急心理干预;企业高管的心理培训和干预等。
四、队伍建设
一是培育本土心理服务工作者。联系有资质的专科医疗机构或专业学会(协会)对镇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农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顾问、企业负责人和五老、巾帼、党员、乡贤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并对完成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的发上岗证,建立一支本土化、能够长期服务基层群众的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
二是签约社会化服务团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签约联系有资质的社会专业心理辅导团队,使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人才信息库,开展“一对一”的特殊心理援助服务,对需要心理治疗的做好衔接递进转诊,确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心理健康。
五、运行机制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镇长为组长,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和分管卫计的副镇长为副组长,网格化中心、综治中心、卫计办、卫生院、学校、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领导小组,指导全镇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将心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有效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二)建立宣传引导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引导,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以及我镇发展现状,以实际行动增强全社会信心。逐步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过程,完善政策发布、解释和引导机制,准确把握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稳定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建立德育教化机制。依托我镇两名人“智圣诸葛亮、书法家颜真卿”独特历史文化优势,在各村文化广场打造德育孝善、法治文化长廊,开展家风家训评选活动,开展“十有十无”模范家庭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组织志愿者开展多种文艺活动和走访活动,让广大群众补足精神之“钙”。
(四)建立亲情疏导机制。为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巢”,依托镇妇联、镇团委为留守儿童建立“爱心小屋”,培育有爱心的志愿者担任临时留守儿童妈妈,不断壮大“爱心妈妈”、“代理家长”队伍,鼓励干部职工、企业家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这些“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经常联系、看望、教育结对的“留守儿童”,给孩子们送去生活关怀、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安全教育、经济资助等全方位的帮护,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
(五)建立专业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组建全镇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库,成立2个心理救援医疗队,依托镇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开通0539-3621002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充分发挥卫健和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在社会心理救助与疏导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运用民间心理辅导的灵活优势,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定期开展危机干预培训,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群体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得失和荣辱,把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六)建立衔接联动机制。每月召开由镇网格化中心、综治中心、司法所、信访办、卫生院、学校等部门单位组成的社会心理现象分析会,对筛查出的有严重心理风险的特殊人员,尤其是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反常、言行极端人员,加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教育感化,帮助其形成平和心态,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防止酿成极端事件和恶性案件。对于经咨询、干预仍未好转的,做好心理康复医院的转诊工作以及后期的回访、落实监护人员护理补助及监管情况的监督考核。
(七)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心理咨询服务后,要及时对接受心理服务人员进行回访,并建立保密台账。一是自我评估情况。比如,求助者认为自己原来害怕的事物现在不再害怕了,原来无法接受的现实现在开始正视了,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上升了等等;二是适应社会情况。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比如,开始正常上班、上学,与人交往、相处状况得到改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等等;三是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情况。比如,不再乱发脾气、摔东西,与父母或孩子的沟通加强;四是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情况。比如,某些心理症状量表的分数得到改善,自我评价更积极,敢于面对困难等等。五是咨询师的评定情况。根据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在情绪、认知和独立性等方面有进步、自我评价更积极,敢于面对困难等等。
(八)建立工作保障机制。一是落实资金保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镇政府财政预算,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予以充分保障,同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二是落实人员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市内知名心理服务团队进驻镇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提供指导实践、业务培训、建设团队、实践基地等“一揽子”服务。三是落实激励保障,为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工作落实各项补助,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辅导时间和效果给予补贴,对各类从事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在评先树优和职称评定上优先推荐。
发表评论